作者:玉琼芳  单位: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8
881

精神疾病患者的突发冲动行为是精神科护理中常见的紧急情况,这类行为可能表现为攻击他人、自伤、毁物或突然失控等,不仅威胁患者自身的安全,也可能对周围人员和环境造成伤害。然而,通过科学的应对策略和人性化的护理技巧,我们可以有效降低风险,为患者筑起一道安全防线。本文将系统介绍精神疾病患者突发冲动行为的识别、紧急处理原则及具体操作技巧,帮助公众掌握关键知识,共同守护患者与社会的安全。

一、冲动行为的“预警信号”:早识别是关键

冲动行为并非突然发生,而是有迹可循。患者可能在情绪、行为或生理层面释放“求救信号”,及时识别这些信号是预防危机的第一步。

1.情绪波动:患者可能表现出极度焦虑、烦躁、易怒,或突然沉默、孤僻,情绪从平静骤变为激越。

2.行为异常:如来回踱步、握拳、咬牙切齿,或突然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眼神变得警惕或游离。

3.语言暗示:反复提及“不想活了”“我要报复”等威胁性言语,或对特定话题表现出过度敏感。

4.生理变化:呼吸急促、面色潮红、出汗、肌肉紧绷等身体紧张的表现。

二、紧急处理的核心原则:安全第一,科学干预

面对突发冲动行为,护理人员需牢记“保护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遵循以下原则:

1.确保环境安全:迅速移除周围尖锐物品、玻璃制品等潜在危险物,关闭门窗防止患者逃逸或伤害他人。

2.保持冷静与尊重:用平稳的语气与患者对话,避免眼神直视或肢体对抗,传递“我在这里帮助你”的信号。

3.团队协同作战:至少两名护理人员配合,一人负责沟通安抚,另一人准备防护工具或呼叫支援。

4.非暴力干预优先:优先尝试语言沟通、引导患者到安静区域等非限制性措施,避免直接肢体接触引发升级。

三、分阶段处理技巧:从危机到稳定的科学路径

阶段1:危机初期——建立信任,分散注意力

语言安抚:使用简短、肯定的语句,如“我理解你现在很难过”“我们一起慢慢解决”。避免否定患者感受(如“你不应该这样想”)。

提供选择:给予患者有限的选择权,如“你想去活动室坐一会儿,还是到阳台透透气?”增强其掌控感。

分散注意力:递上一杯水、引导患者做深呼吸或简单动作(如握手、拍肩),帮助其从激越状态中抽离。

阶段2:行为升级——保护性约束的规范操作

若患者出现自伤或攻击倾向,且非暴力干预无效,需在法律和伦理框架下实施保护性约束:

1.严格掌握指征:仅当患者行为直接威胁自身或他人安全时使用,避免作为惩罚手段。

2.选择合适工具:使用专用约束带固定患者手腕、踝部,禁止捆绑胸部或颈部。约束松紧以容纳一指为宜,每15分钟检查皮肤血液循环。

3.持续观察与记录:约束期间每15分钟评估患者状态,记录行为变化、生命体征及约束时间,最长不超过4小时。

4.心理支持同步:向患者解释约束的必要性,如“这是为了保护你不受伤,等情绪平复我们就解开”。

阶段3:危机后——心理重建与预防复发

情绪疏导:待患者平静后,通过倾听、共情帮助其表达内心感受,如“刚才发生了什么?你愿意和我聊聊吗?”

家庭与社会支持:指导家属识别早期预警信号,制定家庭安全计划(如移除危险物品、建立紧急联络人)。

药物与心理干预: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结合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学习情绪管理技巧。

四、特殊场景应对:公共场所的突发危机

在社区或家庭中,非专业人员遭遇患者冲动行为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1.保持安全距离:站在患者侧面,避免正面冲突,留出逃生通道。

2.利用环境隔离:引导患者进入封闭小空间(如房间),减少其对周围人的威胁。

3.及时求助:拨打120或110,清晰说明患者症状、所在位置及已采取的措施。

五、结语

精神疾病患者的冲动行为如同心灵深处的“风暴”,而护理人员与家属是那盏指引方向的灯塔。通过科学的知识、温暖的陪伴与专业的技能,我们不仅能化解危机,更能帮助患者重建对生活的信心。每一次成功的干预,都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也是对社会和谐的贡献。让我们携手努力,为精神疾病患者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