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脑血管病对居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而脑梗死作为其中最常见的类型,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给无数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事实上,脑梗死的防治并非无章可循,掌握“防”与“治”的关键要点,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改善预后。
预防:筑牢健康防线
脑梗死的预防需从源头入手,针对可控危险因素精准施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引发脑梗死的“三大元凶”,这些慢性疾病会悄然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研究显示,收缩压每降低10mmHg,脑梗死风险可下降21%,因此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通过药物或生活方式干预将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是预防的核心环节。
不良生活习惯是诱发脑梗死的隐形推手。长期吸烟会使血管痉挛、血液黏稠度增加,饮酒则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和凝血功能异常,二者共同作用会使脑梗死风险翻倍。此外,高盐高脂饮食、久坐不动、肥胖等因素,会通过诱发代谢紊乱进一步加剧血管损伤。建议成年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同时保持健康体重,将BMI控制在18.5~24.9。
值得注意的是,心房颤动患者是脑梗死的高危人群。心房颤动会导致心房内血液淤积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流阻塞脑血管即可引发脑梗死。这类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凝药物,降低血栓形成风险。此外,定期进行脑血管筛查,尤其是有家族病史者,可通过颈动脉超声、脑血管CTA等检查,及时发现血管狭窄等问题并尽早干预。
治疗:把握黄金时间窗
脑梗死的治疗效果与就医时机密切相关,发病后的4.5小时被称为“黄金时间窗”,此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减少脑组织损伤。若错过溶栓时间窗,符合条件的患者还可接受机械取栓治疗,治疗时间可延长至发病后6小时,部分患者甚至可放宽至24小时。
除了急性期的再灌注治疗,脑梗死的后续治疗同样关键。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是基础用药,前者可预防血栓形成,后者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复发风险。同时,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后遗症,需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等,通过科学的康复方案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值得强调的是,脑梗死具有高复发特性,首次发病后1年内复发风险最高。因此,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同时持续改善生活方式,避免因停药或不良习惯导致病情反复。
脑梗死的防治是一场持久战,既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预防,筑牢血管健康的“防火墙”,也要求患者及家属了解急性期治疗的关键时间窗,把握最佳救治时机。通“防”“治”结合,我们完全有能力降低脑梗死的危害,守护大脑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