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中,有一个“隐匿杀手”常常被忽视,它就是误吸。误吸就像潜伏在身边的幽灵,悄无声息地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健康。了解误吸的相关知识,对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什么是误吸?
吸是指在吞咽过程中有数量不等的液体或固体的食物、分泌物、血液等进入声门以下的呼吸道和肺组织的过程。研究显示,误吸累及气道或肺实质而导致的吸入性肺炎患者占肺炎患者总数的10%~43%,严重者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致死率达40%~50%。由于老年人脑卒中、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发,误吸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最高,是老年人重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根据症状表现,分为显性误吸和隐匿性误吸
1.显性误吸:即刻出现刺激性呛咳、气急甚至发绀、窒息等表现,继而发生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已行气管切开术患者从气管切开处咳出胃内容物及食物也属显性误吸。
2.隐匿性误吸:由于疾病、年老或睡眠等原因,导致咳嗽反射通路受损或迟钝,在发生少量或微量误吸时,患者当时没有刺激性呛咳、气急等症状。
老年人误吸的高危因素
1.生理退化。年龄增长导致咽部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吞咽反射迟钝,易发生食物残留或反流。食管括约肌张力降低,胃食管反流风险增加。
2.疾病影响。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帕金森病、痴呆)会破坏吞咽协调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影响吞咽与呼吸的配合。口腔疾病(牙齿缺失、口腔溃疡)导致咀嚼不充分,增加误吸风险。
3.行为与环境因素。进食过快、说话或大笑时进食、平躺或仰头姿势进食。长期卧床、使用镇静药物或鼻饲管护理不当。
误吸的危害
1.急性危害。呛咳、呼吸困难,严重时可窒息致死。吸入性肺炎:误吸的异物携带细菌,引发肺部感染,住院老年患者中吸入性肺炎的病死率高达40%~60%。
2.慢性危害。反复肺炎可能导致肺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长期饮食减少引发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甚至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
预防误吸的关键措施
1.调整进食方式与体位。姿势:进食时保持坐位或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吞咽时头部稍前倾,避免平躺,餐后保持姿势休息30~40分钟。食物选择:以糊状、泥状食物为主,避免干硬、黏性强的食物(如饼干、花生)。可添加凝固粉调整食物质地。进食习惯:小口进食、细嚼慢咽,每口吞咽后确认食物完全进入食道,避免进食时说话或分心。
2.加强护理与康复训练。吞咽训练:针对吞咽障碍患者,通过专业康复师指导进行咽部肌肉训练。口腔护理:每日清洁口腔,减少细菌滋生,预防感染。鼻饲管理:高风险患者可采用鼻饲管喂养,需注意输注速度、温度及体位,避免胃潴留或反流。
3.环境与药物管理。保持安静、专注的进食环境,减少干扰因素。避免使用可能抑制吞咽反射的药物(如镇静剂、抗胆碱药),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4.定期评估与监测。对高风险老年人(如中风后、长期卧床者)定期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如视频透视检查)。对于少量误吸清醒的病人,应及时拍背,鼓励尽量咳嗽,避免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对于昏迷患者,应及时把头偏向一侧,及时用吸痰器吸异物,必要时需气管插管并行纤支镜检查充分吸除;如有误吸引起呼吸困难,应立即开展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应用于成人):1.抢救者站在病人背后,用两手臂环绕病人的腰部;2.一手握拳,将拳头的拇指一侧放在病人胸廓下和肚脐上方的腹部;3.用另一手抓住拳头,快速向上冲击压迫病人腹部;4.重复以上手法直到异物排出。
总结
误吸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隐患,尤其隐性误吸易被忽视。通过调整饮食、改善体位、加强护理及康复干预,可显著降低风险。家属和照护者需提高警惕,及时识别早期症状(如声音嘶哑、反复咳嗽),并结合专业医疗支持,为老年人筑起安全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