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静  单位:成都金沙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29
623

在病房的日常里,一群人用细致的观察、规范的操作和耐心的陪伴,为患者筑起康复的“隐形防线”——这就是护理。

内科护理,到底“护”什么

内科涵盖呼吸、消化、心血管、内分泌等多个领域,患者病情复杂且多变,而内科护理贯穿了疾病治疗与康复的全过程。护理工作不仅是打针换药,更像是一场“多维度健康管理”。

1.基础护理:细节里的健康密码。护士每日执行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监测和记录出入量、体重等基础护理操作,是评估病情的关键。她们细致观察患者状态,及时发现异常变化,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第一手依据。

2.症状管理:给身体“减压”。面对患者的各种不适,护士采取针对性措施缓解痛苦。例如,指导呼吸道疾病患者进行有效的呼吸训练和排痰方法;为水肿患者调整体位、穿戴弹力袜以促进循环;评估疼痛并协助医生管理疼痛用药方案。

3.康复指导:从“能下床”到“能生活”。很多患者出院后仍需长期康复,护理的作用在此凸显。以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为例,护士会制定循序渐进的康复计划:卧床期指导家属进行肢体按摩以预防血栓,恢复期协助练习坐起、站立,再到逐步训练自主进食、穿衣。这些看似微小的进步,背后是护理团队对每一个动作细节的反复纠正。

这些护理误区,你中招了吗

即使是常见的护理场景,也可能存在认知偏差。看看这些误区你是否遇到过:

误区1:输液越快,好得越快?不少患者觉得输液速度快能早点结束治疗,但对心功能不全、老年人等群体来说,过快的输液速度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引发胸闷、气短等心衰症状。护士会根据患者年龄、病情和药物特性调整滴速,比如输注硝酸甘油时需严格控制速度,避免血压骤降。

误区2:血糖高就完全戒糖?糖尿病患者常认为“一点糖都不能碰”,但过度限制碳水化合物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内科护士会根据患者体重、活动量制定饮食方案,比如指导患者用杂粮饭代替白米饭,在两餐间适量吃苹果、草莓等低GI水果,既保证营养又稳定血糖。

误区3:术后躺得越久越安全?腹部手术后患者常因怕疼不愿下床,却不知长期卧床易引发肠粘连、下肢静脉血栓。护士会鼓励患者在术后6~8小时适当翻身,24小时后在床边坐起,逐步增加活动量。看似“不近人情”的催促,实则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患者和家属,能做些什么

优质的护理需要医患配合,这些事情你也可以主动参与:

1.学会“观察与沟通”。留意身体的细微变化:比如高血压患者每天固定时间自测血压并记录;肾病患者观察尿液颜色、泡沫变化;哮喘患者注意诱发咳嗽、喘息的因素(如花粉、冷空气)。就诊时带着这些“第一手资料”,能帮助医护更精准地判断病情。

2.掌握“家庭护理技巧”。部分治疗需要在家中延续,比如长期服用抗凝药的患者,要学会观察皮肤有无瘀斑、牙龈是否出血;留置胃管的患者,家属需掌握正确的喂食姿势和管道清洁方法。护士会在出院前进行专项指导,有疑问及时通过线上问诊或电话咨询,切勿自行调整操作。

3.重视“心理护理”。慢性病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家属的陪伴与倾听至关重要。可以陪患者做些轻松的活动,如散步、听音乐,必要时寻求医护帮助。

写在最后:护理是“科学”也是“温度”

内科护理既有严谨的科学依据——每一项操作都遵循指南规范,每一个建议都基于病情评估;也充满人文关怀——给焦虑的家属耐心解释检查结果,帮行动不便的老人穿衣。了解这些护理知识,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配合治疗,更能让我们读懂医护人员的付出。下次走进病房,不妨对忙碌的护士说声“谢谢”——正是这些平凡的坚守,让无数患者在与疾病的抗争中,多了一份安心与力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