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维兵  单位:成都市新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发布时间:2025-07-29
750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塑料制品广泛应用于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全球塑料生产量近十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在2023年全球塑料生产总量达到4.14亿吨,其中我国的塑料生产量始终位居前列,在2023年占世界生产总量的33.3%。随着全球塑料生产和消费的持续增长,塑料污染物尤其是具有持久性环境赋存特征的微塑料,已成为全球环境科学领域关注的焦点。

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0 mm的塑料颗粒、塑料碎片、微纤维、泡沫塑料或薄膜,属于环境中新型污染物。微塑料在本质上属于塑料聚合物,根据化学组成,环境中的微塑料可分为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尼龙(PA)、涤纶树脂(PET)等,广泛应用于包装材料、建筑材料、电子电器。微塑料具有粒径小、难降解、易吸附污染物的特点。它们来源广泛、在环境中稳定性强,易被生物摄入并在食物链中富集,具有潜在生态和健康风险。

微塑料对环境的危害

微塑料可在风力、河流、洋流作用下远距离快速迁移,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及湿地环境中,对生物存在潜在危害。其性质稳定,可长期存留,因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微塑料可携带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及微生物,在环境中迁移或累积,还能通过食物链影响高级生物。

水体中微塑料可以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沉降到沉积物。沉积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可以作为微塑料的蓄积库,同时也是水环境健康的指示物。当湖泊沉积物对微塑料的接纳能力超过其最大负荷时,沉积物就会转变成微塑料内源污染物的提供者。而土壤中微塑料通常伴随着重金属存在,二者相互作用可能改变彼此的迁移转化行为和生物有效性。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以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而改变土壤对镉的吸附解吸能力,影响镉的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导致植物对镉的吸收积累发生变化,进而提高作物对镉的吸收积累,给粮食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同时微塑料通过改变土壤中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土壤健康和生态系统,影响并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容重、团聚体、孔隙度、电导率和pH值。

微塑料对人体的危害

微塑料可经食物、呼吸等途径进入机体,在肺、胃等组织中富集,且小粒径微塑料可经血液循环扩散至体内各个组织、器官。其毒性机制主要包括:(1)物理性损伤:微塑料可能引起物理应激和损伤,例如在肠道或组织中的摩擦或堵塞。(2)炎症和氧化应激:微塑料的存在可能导致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害细胞功能。(3)化学毒性:微塑料可能吸附环境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如多环芳烃、邻苯二甲酸酯、多氯联苯和铅),并在体内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导致毒性效应。(4)免疫反应:微塑料可能触发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导致免疫相关疾病。微塑料通过人类生活、饮食、工业生产、渔业养殖、船舶交通等途径排放至河流湖泊中,被浮游生物、双壳贝类、鱼类等摄食后,经食物链传递累积,最终出现在人类的餐桌上。微塑料的体积小、比表面积大,可以吸附重金属(微塑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Cu、Cd与Pb的累积效应,并可能产生复合污染效应)、多氯联苯(PCBs)、多环芳烃(PAHs)、人造麝香(PCPs)等有害物质,可产生复合伤害。微塑料污染不仅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健康,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最终影响人类食品安全,进而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问题对策

当前,应当持续致力于积累更多的微塑料暴露数据、挖掘影响机制,并优化风险评估方法,提高微塑料暴露对人类健康风险的精准评估能力。应对微塑料污染的策略主要集中在高级氧化法,同时积极探索其他化学、微生物等高效环保的降解方法。同时,推动政策制定和立法,通过法律法规限制微塑料的生产和使用,鼓励替代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此外,借助国际组织平台和多边合作机制,加强与各方的交流与协作,共同推动全球微塑料治理行动的协调一致。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