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水肿是组织间隙有过多体液积聚,引起肿胀。水肿可由多种因素引发(如心、肾、肝疾病或者内分泌失调),对水肿患者而言,科学护理和及时识别危重信号很重要,这能缓解症状,防止病情恶化。
水肿的病理生理学分类与危重分级
水肿是体液在组织间隙异常积聚的现象。其发生机制包括静水压改变、胶体渗透压下降、淋巴回流障碍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水肿按病因可分为以下几种:(1)心源性水肿:右心衰竭导致体循环淤血,静水压升高。典型表现是下垂部位对称性凹陷水肿,伴颈静脉怒张和肝大。(2)肾源性水肿:由低蛋白血症(如肾病综合征)或钠水潴留(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早期表现为眼睑和颜面水肿,严重时发展为全身性水肿。(3)肝源性水肿:肝硬化导致低蛋白血症和门脉高压。表现为腹水和下肢水肿,常伴蜘蛛痣和肝掌。(4)营养不良性水肿: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5)淋巴性水肿:淋巴管阻塞(如丝虫病、肿瘤压迫)导致淋巴液回流受阻。表现为非凹陷性水肿,常见于单侧肢体。
危重分级标准(需紧急干预):
Ⅰ级危重:出现呼吸困难、少尿(24小时尿量<400 mL)、意识障碍。
Ⅱ级危重:72小时内体重增加>5%、单侧肢体突发肿胀伴疼痛。
Ⅲ级危重:血肌酐升高>50%基线值、血钾>6.5mmol/L或<2.5mmol/L。
危重信号的临床识别要点
心源性危重信号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需坐起或站立缓解(心源性哮喘)。
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按压肝区时颈静脉充盈更明显),提示右心衰竭。
BNP/NT-proBNP显著升高:BNP>100pg/mL或NT-proBNP>300pg/mL支持心衰诊断。
肾源性危重信号
血尿、蛋白尿定量增加:24小时尿蛋白>3.5g提示肾病综合征,伴血脂升高和低白蛋白血症(<30g/L)。
急性肾损伤(AKI):血肌酐48小时内升高≥0.3mg/dL或7天内升至≥1.5倍基线值。需警惕肾前性(低血容量)、肾性(急性肾小管坏死)或肾后性(梗阻)因素。
血栓相关危重信号
深静脉血栓(DVT):Homans征阳性(突然被动背屈踝关节引起疼痛),D-二聚体>500μg/L,超声显示静脉血流中断。
肺栓塞(PE):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咯血(“三联征”),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PaO₂<80mmHg),D-二聚体显著升高。
感染性危重信号
红肿热痛:局部皮肤温度升高>38℃,伴波动感提示脓肿形成。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体温>38℃或<36℃、心率>90次/分、呼吸>20次/分、白细胞计数>12×10⁹/L或<4×10⁹/L,需排查败血症。
预防性护理措施
皮肤护理——每日用温水清洁水肿部位,避免用力揉搓,使用保湿剂预防皲裂。
体位管理——下肢水肿者抬高肢体15-30°,每2小时变换体位。腹水患者取半卧位,减轻膈肌压力。
营养支持——心衰患者限钠(<2g/d),肾衰患者优质蛋白摄入(0.6-0.8g/kg/d),肝硬化患者补充支链氨基酸。
患者教育要点
自我监测——每日晨起空腹测量体重,使用软尺固定部位测量腿围(髌骨上缘15cm处)。
用药依从性——强调利尿剂需晨起服用(避免夜间排尿过多),不可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
紧急情况识别——若出现“三突”(突发呼吸困难、突发胸痛、突发单侧肢体肿胀),立即就医。
紧急处理措施
保持冷静:发现患者出现危重信号时,家属要保持冷静,不要摇晃患者或喂食喂水,防止误吸或加重病情。
确保安全:把患者移至平坦地面,解开衣领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有呕吐物或分泌物时,要及时清理,防止窒息。
立即求助:拨打120急救电话时,要清晰说明地点、症状和患者状态。患者无呼吸心跳时,要在调度员指导下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急救人员到达。
水肿管理要结合科学护理和危重信号识别,患者和家属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就医。通过个体化护理计划、综合性护理措施可有效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记住:水肿加重别硬扛,科学护理保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