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仲伟  单位:遂宁市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发布时间:2025-10-15
66

久坐后突然腿肿、走路时小腿刺痛,很多人误以为是“累着了”或“血液循环不好”,简单按摩后便不再在意。然而,这些普通症状可能是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信号。下肢静脉血栓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并非“小毛病”,若血栓脱落堵塞肺部,可能引发致命的肺栓塞,死亡率极高。它如同潜伏在腿部血管的“血块炸弹”,了解其成因、症状与应对方式,才能避免危险。

什么是下肢静脉血栓?

1.血栓的构成与位置:血栓由血小板、纤维蛋白和红细胞聚集形成,常发生在下肢深静脉(如股静脉、腘静脉),医学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深静脉位置深,血栓初期难察觉,堵塞严重会致血液回流不畅,引发腿部肿胀、疼痛。

2.血栓的两大风险:下肢静脉血栓危害不仅是堵塞局部血管,更可怕的是血栓可能“脱落”。脱落的血栓随血液上移,若堵塞肺动脉(即“肺栓塞”),会使肺部无法正常换气和供血,患者可能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甚至休克,死亡率达20%-30%,是最致命并发症。

3.与“静脉曲张”的区别:很多人易将下肢静脉血栓与静脉曲张混淆,二者本质不同。静脉曲张是静脉瓣膜功能受损致血液“倒流”、静脉扩张凸起,多为慢性问题;而下肢静脉血栓是血管被血块堵塞,属急性血管梗阻,症状突发,风险更高,需紧急处理。

哪些人容易“招惹”下肢静脉血栓

1.长期缺乏活动者,如办公室白领、长途司机、长途旅行者(连续4小时以上久坐)、术后卧床患者、瘫痪人群,腿部肌肉活动少,无法通过“肌肉泵”推动血液回流,致血液在下肢静脉淤积,易形成血栓。

2.有血液高凝问题者,包括癌症患者(体内分泌促凝物质)、孕期及产后女性(雌激素升高抑制抗凝)、糖尿病患者(代谢异常致血液黏稠)、肾病综合征患者,以及长期服用含雌激素避孕药的女性,血液凝固能力增强,血栓形成风险升高。

3.血管壁易受损者,如腿部有外伤史(撞击、切割伤)、接受过血管手术或长期留置静脉导管的人,静脉壁完整性被破坏,会激活凝血系统,诱发血栓。

4.特定基础疾病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因血管功能异常、血液循环动力不足,下肢血流速度减慢,属于高危人群。

下肢静脉血栓有哪些信号?出现这些症状别拖延

1.单侧腿部肿胀:血栓堵塞静脉致血液回流受阻,多表现为单侧小腿、脚踝肿胀,按压有凹陷(凹陷性水肿),肿胀侧比正常侧粗1厘米以上,双侧同时肿胀少见。

2.腿部疼痛不适:患者常感小腿酸痛、胀痛,走路、站立或按压小腿后侧时疼痛加重,部分人描述为“抽筋样疼痛”,休息后不缓解,与普通疲劳性酸痛不同。

3.皮肤异常变化:血栓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使腿部皮肤温度升高,触摸比正常侧热;部分人皮肤发红,严重时可能瘀紫。

4.警惕无症状风险:约20%-30%患者早期无症状,体检或出现肺栓塞时才被发现,“无症状血栓”风险更高,高危人群需留意。

如何预防?高危人群必看的防护指南

1.日常活动:(1)久坐/久卧者每30-60分钟起身,做踮脚尖、屈伸膝盖动作;长途旅行时多喝水、定时走动,无法起身则转动脚踝。(2)术后/卧床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尽早下床,或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穿医用弹力袜,避免按摩腿部(需确认无血栓风险)。

2.控制基础病:(1)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严格控血糖、血压;肥胖者减重,减少血管压力;吸烟者戒烟,避免血管内皮损伤。(2)长期服含雌激素避孕药的女性,若合并吸烟、肥胖,需咨询医生调整避孕方式。

3.医疗干预:(1)骨科、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后按医嘱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同时穿弹力袜。(2)孕期女性(尤其有血栓病史者)定期查凝血功能,按医生建议用抗凝药或弹力袜。

总之,下肢静脉血栓虽被称为“隐形杀手”,但可防可治。其发生与“血液高凝、血流缓慢、血管损伤”相关,术后患者、久坐族、孕妇、癌症患者等高危人群需警惕,可通过“多活动、控基础病、定期筛查”预防;普通人若出现单侧腿肿、疼痛、皮肤发热,应立即停止按摩并及时就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