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医生,亲戚都说要多走路,您却让我别急着走,到底该听谁的?”
医生:“康复训练就像盖大楼,必须先打好地基。每个人的“地基”即身体状况不同,适合他人的不一定适合你,需要专业评估才能确定最佳训练时机。”
如果过早训练步行会导致以下危害:
异常步态固化:Johnstone在2020年出版的《神经康复学》中指出:早期肌张力异常,如肌张力>1级时训练,60%患者会形成划圈步态,这种错误模式一旦固化,后期矫正需多耗费3-5倍训练时间。
关节损伤风险:数据显示,过早行走患者3年内继发膝关节炎风险达42%,较科学训练组高2.3倍,足内翻畸形发生率提升58%。
能量消耗倍增:《神经康复学》中提到异常步态能耗是正常步态的1.5-2倍,相当于背着20斤沙袋行走,加速疲劳形成。
心理恶性循环:2023年《康复心理学》研究表明72%过早训练者由于力量耐力和分离运动不够,3个月内出现挫败情绪,影响整体康复进程。
跌倒风险剧增:中国康复医学会2022年数据提到早期步行训练跌倒率是科学训练组的4.7倍,容易引发二次伤害。
患者:“医生,那我邻居都瘫痪半年了,他吃药敷药没停过,也没有过早下地,可是现在一下地还是无法行走。”
医生:“单纯依赖药物就像只加油不挂挡——2021《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指南》数据显示仅用药和针灸,轻度偏瘫恢复率30%-40%,重度不足10%;但配合系统康复可提升至50%-80%。所以说只吃药理疗不锻炼,或者过迟锻炼,不只有长期卧床的一系列并发症,肌肉也会废用性萎缩,到时候可能下床站立都困难。”
患者:“那医生,你这说的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医生:“一般来讲,下肢肢体步行的训练要结合自身情况以及专业人士的评估后才能实施,过早或者过迟都会产生一些问题。”
首先是判断一下自己居家康复的步行时机:
认知状态:MMSE评分>24分,能理解三步指令。即患者要意识清楚,能听懂别人的话语和表达自己的想法,配合他人的指导。
患者的肌张力正常或者仅轻微异常,平衡能力达到自动态平衡。Brunnstrom的分期要达到四期出现部分分离运动,如坐位下足跟着足尖可以抬起来。
下肢关键肌肌力要达到3级以上,踝背屈大于15°。如在拐杖或者扶手的帮助下能将重心移至患腿站立一分钟左右,站立位屈髋屈膝足尖不下垂离地10cm左右。
能利用环境反馈。如借助镜子和家属提醒随时调整动作,利用地面标记物找准跨步距离和方向,使用手机录像记录,进行前后对比。
要有足够的安全保障:居家需有1.5m²安全区域、防滑垫和看护。平衡能力相对弱一点的患者要准备扶手或者助行器,先辅助下康复训练。并且患者自身没有严重的心肺问题和关节病变等疾病。
如果自行训练的过程中出现了非疲劳性的疼痛或者长时间训练后效果无改善,应停止训练,及时就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如果已经达到上述条件,那么恭喜你可以尝试居家步行训练了。以下是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原则:
不代偿:姿势尽量准确,不疲劳:训练程度要以训练后第二天起床无疲劳感为度。
训练要先稳定后移动,先对称后速度,先分解后整合,先室内后户外。
训练要定时:每天2-3次,以自身状态为准,每周休息时间1-2次;锻炼要定量:训练次数或时间要明确且随自身能力的提高逐步增加;姿势要纠正:训练过程要有家属监督和对照镜子的姿势调整等。
患者:“听起来好复杂……”
医生:“是的,自主训练是一个较为个体化的复杂方案,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只有分解每一个步行姿势,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后,最终才能安全且正常地行走。”
有研究显示,规范训练3年以上的患者,10年复发率降低37%,继发关节疾病减少52%。现在打好基础,是为了未来30年的稳健行走。步行训练就像爬山,每一步都是登向山顶的必要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