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小燕  单位:桐乡市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09-02
71

提到内镜检查,很多人会先想到“胃痛、便血”——确实,这是消化道不适的典型信号,但内镜的作用远不止于此。胃镜能看清食管、胃、十二指肠的细微病变,肠镜可排查结直肠问题,甚至能在检查中直接取活检、做微创治疗。更关键的是,很多需要做内镜的情况“不显眼”,若等到出现剧烈症状再检查,可能错过最佳干预时机。今天就来明确:哪些情况必须做内镜,以及哪几类人即使无症状,也需要定期筛查。

一、出现这些症状,别拖!必须及时做内镜

很多人对“消化道不适”的认知局限在“剧烈疼痛”,但以下轻微或非典型症状,其实是身体发出的“就医信号”,需尽快做内镜明确病因。

1. 胃部不适:不只是胃痛,这些信号更易被忽视

长期反酸、烧心:若频繁出现“胸骨后烧灼感”“反酸水”,尤其空腹或饭后加重,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甚至食管黏膜已出现糜烂、溃疡,需做胃镜排查,避免长期反流诱发巴雷特食管(食管癌前病变)。

食欲骤降、体重莫名下降:近1-2个月没刻意节食,却食欲变差、体重掉了5公斤以上,可能是胃癌、胃溃疡等疾病影响消化吸收,需通过胃镜观察胃内是否有占位性病变。

恶心呕吐、呕血:偶尔恶心可能是饮食不当,但反复呕吐、呕吐物带血(或呈咖啡色),可能是胃黏膜出血、胃溃疡甚至胃癌,需紧急做胃镜明确出血点并止血。

2. 肠道不适:不只是便血,这些异常别轻视

排便习惯突然改变:比如原本每天排便1次,突然变成3-4次稀便,或3-4天不排便,持续超过2周;或大便形状变细(像铅笔状),可能是结直肠息肉、肿瘤压迫肠道,需做肠镜排查。

腹胀、腹痛伴黏液便:频繁腹胀、下腹痛,大便带黏液(或黏液脓血),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也可能是结直肠癌,肠镜能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状态,区分炎症与肿瘤。

二、这几类人,即使无症状也需定期做内镜

内镜不仅是“治病工具”,更是“防癌筛查利器”。很多消化道肿瘤(如胃癌、结直肠癌)早期无症状,等到出现疼痛、便血时已到中晚期,而以下高危人群,即使没不适,也需按规律做内镜筛查。

1. 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者

若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中有人患过胃癌、结直肠癌(尤其在50岁前确诊),自身患病风险会比普通人高2-3倍。建议:

胃癌高危人群:40岁起每2-3年做1次胃镜;

结直肠癌高危人群:40岁起每5年做1次肠镜(或每年做1次粪便潜血试验,阳性者需进一步做肠镜)。

2. 有慢性消化道疾病者

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患者:萎缩性胃炎是胃癌前病变,胃溃疡长期不愈合可能癌变,需每年做1次胃镜,监测黏膜是否有异型增生;

肠息肉患者:结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发现息肉后需在肠镜下切除,术后第1年复查1次,若没问题,之后每2-3年复查1次;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幽门螺杆菌会损伤胃黏膜,诱发胃炎、胃溃疡,长期感染会增加胃癌风险,建议先做根除治疗,治疗后1年做胃镜复查,评估胃黏膜状态。

3. 不良生活习惯+年龄超40岁者

长期吸烟、饮酒(每天喝超过2两白酒)、爱吃腌制食品(如咸菜、腊肉)、油炸食品,或长期熬夜、压力大的人,消化道黏膜长期受刺激,癌变风险升高;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无论男女,即使没症状,也应做1次胃镜+肠镜“基础筛查”,若结果正常,之后每5-10年复查1次;若有异常(如轻度萎缩性胃炎、小息肉),按医生建议缩短复查间隔。

很多人拒绝内镜是怕痛、怕麻烦,但现在无痛内镜已很普及——检查前注射麻醉药物,全程无痛苦,睡醒后检查已结束,胃镜约10分钟、肠镜约20分钟即可完成。 若你属于上述“必须做内镜”的情况,或已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尽快预约消化科医生,制定个性化检查方案——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对自己健康最直接的保护。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