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秋兰  单位: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  发布时间:2025-09-02
45

在泌尿外科临床诊疗中,肿瘤患者往往面临着疾病本身与手术创伤的双重压力。从确诊肿瘤到手术前后的整个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状态如同经历一场 “过山车”,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不仅影响治疗依从性,还可能延缓术后康复。因此,精准评估患者的心理需求并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成为提升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

围手术期心理需求的 “三阶段特征”

泌尿外科肿瘤患者的心理需求在术前、术中、术后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差异,需要护理人员动态捕捉并回应。

术前阶段,患者的核心需求集中在 “信息获取” 与 “安全感建立”。65 岁的膀胱癌患者王先生在术前反复询问:“手术会不会影响排尿功能?”“术后还能正常生活吗?” 这种对手术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的未知感,容易引发强烈的焦虑。研究显示,约 70% 的泌尿外科肿瘤患者术前存在中度以上焦虑,其中前列腺癌患者因担心术后性功能障碍,焦虑评分显著高于其他病种。此外,患者还会因手术费用、家庭负担产生隐性压力,尤其老年患者常因不愿拖累子女而出现抵触治疗的情绪。

术中阶段的心理需求往往被忽视,却直接影响手术配合度。手术室的陌生环境、器械声响以及麻醉前的独处时间,可能加剧患者的恐惧。曾有患者在麻醉诱导前突然要求暂停手术,只因 “想到要在身上开刀就浑身发抖”。此时患者对 “即时陪伴” 与 “明确告知” 的需求强烈,简单的一句 “手术很顺利,我们一直在你身边” 就能有效稳定情绪。

术后阶段的心理需求转向 “功能恢复” 与 “自我认同”。肾癌术后患者可能因切除一侧肾脏产生 “身体不完整” 的失落感;前列腺癌患者则可能因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碍陷入抑郁。临床数据显示,术后出现心理问题的患者中,80% 的困扰源于对 “疾病标签” 的恐惧 —— 担心被家人视为负担,害怕社会交往中受到歧视。

针对围手术期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护理干预需做到 “精准对接、循序渐进”。

术前干预的核心是 “认知重建” 与 “情绪疏导”。可采用 “一对一访谈 + 同伴教育” 的模式:由专科护士用通俗语言解读手术方案,配合图文手册说明术后康复流程,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焦虑;邀请术后康复良好的患者分享经验,如前列腺癌患者讲述如何通过盆底肌训练改善尿失禁,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对于经济压力较大的患者,主动链接医保政策与社会援助资源,解除其后顾之忧。某三甲医院实施该方案后,术前焦虑评分平均降低 34%,手术取消率下降至 1.2%。

术中干预需注重 “环境适应” 与 “情感支持”。术前 1 小时让患者熟悉手术室环境,介绍麻醉师与手术护士;麻醉前握住患者的手进行简短安抚,用肢体语言传递安全感。研究证实,术中适当的心理干预能使患者的应激激素水平降低 20%,术后疼痛评分显著下降。

术后干预应聚焦 “功能康复” 与 “社会适应”。建立 “医护 - 家属 - 患者” 协同康复小组:护士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训练、膀胱功能锻炼等康复操,同步培训家属参与护理,如协助记录排尿日记;通过正念冥想、音乐疗法缓解术后疼痛带来的烦躁情绪。对于出现抑郁倾向的患者,及时引入心理医生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帮助其重建自我价值感。某康复中心的数据显示,接受系统心理干预的患者,术后 3 个月的社会参与率比常规护理组高出 28%。

泌尿外科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本质上是帮助患者跨越 “疾病创伤” 到 “身心康复” 的桥梁。通过精准评估需求、分阶段实施干预,不仅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更能加速术后康复进程,让他们在战胜肿瘤的同时,重新拥抱有质量的生活。这既是医学人文关怀的体现,也是现代护理模式从 “疾病护理” 向 “整体护理” 转变的必然要求。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