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宽  单位:资中县人民医院 麻醉科  发布时间:2025-09-02
27

在手术室的无影灯下,麻醉医生被称为“生命的隐形守护者”。他们不仅需要精准控制患者的麻醉深度,更要在术中对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进行全维度监控,在血压骤降、心跳骤停、气道梗阻等生死时刻迅速反应。据统计,发达国家麻醉相关死亡率已降至1/20万,这背后是麻醉医生对生命体征的精密守护。

术前:未雨绸缪的“安检”流程

麻醉安全始于术前访视。麻醉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用药史、过敏史,甚至包括打鼾频率、牙齿松动度等细节。例如,严重鼾症患者可能存在呼吸道阻塞风险,需提前准备喉罩或纤维支气管镜;服用某些保健品可能影响凝血功能,需调整术前用药。通过脑状态指数(CSI)或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技术,可量化麻醉深度,避免老年患者因药物代谢减缓导致的麻醉过深或过浅。

术前评估还涉及气道评估与个性化方案制定。对于困难气道患者,麻醉医生会预先演练插管路径,甚至采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用量。这种“定制化麻醉”理念,确保每位患者获得最适配的麻醉方案。

术中:多维监测与危机处理

手术中,麻醉医生通过多参数集成监测系统实时追踪生命体征。心电图监测可捕捉窦性心动过速、室颤等心律失常;有创血压监测能精准反映心脏前负荷与后负荷状态;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₂)监测则能即时反映通气功能与循环状态。当患者出现呼吸抑制时,麻醉医生会立即采用面罩加压给氧、喉罩通气或紧急气管插管,维持氧供贯穿抢救全程。

在心脏骤停的极端情况下,麻醉医生需在黄金4分钟内启动心肺复苏(CPR),配合除颤仪纠正室颤,必要时使用肾上腺素提升冠状动脉灌注压。对于过敏性休克患者,则需快速识别过敏原,给予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及血管活性药物,同时建立有创动脉压监测以指导液体复苏。

术后:延续的关怀与快速康复

术后镇痛是麻醉医生的另一重要职责。通过静脉镇痛泵、硬膜外镇痛或口服药物组合,实现个性化疼痛管理,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肺部感染与深静脉血栓风险。术后随访中,麻醉医生会调整镇痛方案,处理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睡眠质量。

在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麻醉医生通过多模式镇痛、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等技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例如,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采用神经阻滞联合弱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方案,可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用量,降低术后谵妄发生率。

团队协作:拯救生命,刻不容缓

麻醉医生并非孤军奋战。在复杂手术中,他们与外科医生、手术室护士、ICU团队形成紧密协作网络。例如,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麻醉医生需实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剂量以维持血压稳定,同时与外科医生沟通手术进程对循环的影响。在术后苏醒期,麻醉医生需与恢复室护士共同监测患者意识恢复、疼痛控制及恶心呕吐情况,确保平稳过渡到术后阶段。

团队协作还体现在模拟演练与应急预案中。定期开展的心肺复苏、恶性高热处理等模拟训练,使团队能在真实危机中迅速进入角色。例如,当患者出现恶性高热时,麻醉医生会立即停止触发药物,使用丹曲林治疗,并配合冰袋降温、纠正酸中毒等综合措施。

随着技术发展,麻醉监测正朝着智能化、远程化方向演进。集成心电、血压、血氧、体温等参数的监测系统,通过算法实现风险预警与趋势分析。远程麻醉监测平台使基层医院能获得上级医院专家的实时指导,提升区域医疗均质化水平。脑功能监测技术的进步,如脑氧饱和度监测、近红外光谱(NIRS)等,为评估脑灌注与氧合状态提供了新手段。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这些技术可帮助麻醉医生精准调控脑灌注压,避免脑缺血或脑水肿。

从术前评估到术后康复,从基础生命体征监测到高级脑功能保护,麻醉医生始终以科学为盾、以人文为剑,在手术全程中守护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他们不仅是“打一针”的操作者,更是手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生命工程师”,在每一次生死时刻用专业与担当书写着守护生命的传奇。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