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下,失能老人的健康照护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其中吞咽障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吞咽障碍指的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发生于不同部位的吞咽时咽下困难。若未能及时评估与干预,呛咳风险不仅影响老人的正常进食,还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窒息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因此了解失能老人吞咽障碍的相关症状,及时评估呛咳风险至关重要。
一、失能老人吞咽障碍的常见原因
失能老人吞咽障碍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神经系统疾病是常见病因之一,脑卒中、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等疾病,会损伤控制吞咽功能的神经,使吞咽反射变得迟钝或消失,影响正常吞咽动作的完成。
肌肉退行性变化也是重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吞咽肌群逐渐萎缩、肌力下降,吞咽能力自然减弱。失能老人由于长期卧床或活动受限,肌肉缺乏锻炼,这种退行性变化更为明显,使得吞咽过程变得缓慢、无力。此外,口腔疾病如牙齿缺失、牙周炎等,会影响食物的咀嚼,导致食物无法充分破碎,增加吞咽难度。
二、需警惕呛咳风险的典型症状
当失能老人出现一些异常症状时,就需警惕吞咽障碍引发的呛咳风险。进食过程中频繁咳嗽是最直观的信号,正常吞咽时,食物应顺畅进入食管,但吞咽障碍患者在吞咽食物,尤其是液体或较干硬食物时,食物容易误入气管,刺激气道引发咳嗽。
吞咽时间延长也是重要表现。正常情况下,从开始吞咽到食物顺利咽下仅需数秒,但吞咽障碍的老人可能需要十几秒甚至更长时间,且吞咽过程显得十分费力,常伴有颈部肌肉紧张、喉结过度上抬等动作。部分老人还会出现吞咽疼痛,这可能是由于食管黏膜受损或吞咽肌群痉挛导致,此时呛咳风险也不容小觑。
此外,若发现老人进食后声音变得混浊、嘶哑,或呼吸时带有异常的咕噜声,也可能是食物或唾液残留在咽喉部、气道所致,这同样提示存在吞咽障碍与呛咳风险。长期吞咽障碍还可能导致老人因为无法正常进食,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补充。
三、科学评估吞咽障碍的方法
为准确评估失能老人的吞咽障碍及呛咳风险,可采用多种评估方法。临床评估是基础,医护人员或照护者通过观察老人进食过程,包括进食速度、吞咽动作、是否出现呛咳等,初步判断吞咽功能。
洼田饮水试验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筛查方法,让老人端坐,喝下30毫升温水,根据其饮水过程和呛咳情况进行分级,例如能一次顺利将水咽下为1级,表明吞咽功能较好;而分多次咽下且有呛咳则为4级或5级,提示吞咽障碍较为严重,呛咳风险高,需要进一步检查评估。
仪器检查则能更精准地诊断吞咽障碍:电视荧光放射吞咽功能检查(VFSS),通过X线观察吞咽过程中食物的运动轨迹、有无误吸等情况,能清晰显示吞咽障碍发生的部位和程度;纤维内镜吞咽功能检查(FEES),利用内镜直接观察咽喉部结构和吞咽时的运动情况,有助于发现隐匿性的吞咽问题。
四、应对吞咽障碍与呛咳风险的策略
一旦发现失能老人存在吞咽障碍和呛咳风险,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调整饮食形态是关键,根据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将食物调整为合适的质地:轻度吞咽障碍者,可将食物加工成细软、易吞咽的泥状或糊状;中重度患者,则需给予完全均质化的流食,避免食用容易引起呛咳的小块食物、黏性大的食物。
吞咽训练也有助于改善吞咽功能:口腔肌肉训练,如让老人进行鼓腮、伸舌、吹口哨等动作,可增强口腔肌肉力量;吞咽反射训练,通过冰刺激咽喉部,能提高吞咽反射的敏感性。对于因疾病导致吞咽障碍的老人,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样重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肌肉力量增强。
失能老人吞咽障碍及其引发的呛咳风险不容小觑,照护者需密切关注老人的日常表现,及时识别异常症状,通过科学评估和有效的应对策略,帮助老人安全进食,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