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覃芸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13
3336

脑梗塞是现代医学定义的脑血管疾病,中医虽无此病名,但根据其症状可归属于“中风”“偏枯”等范畴。中医认为,脑梗塞的发生与气血失调、痰瘀阻络、肝肾不足等内在因素密切相关,其防治需从整体调理入手,结合生活方式干预,方能标本兼治。

脑梗塞的中医病因解析

中医理论认为,脑梗塞的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指肝肾阴虚、气血不足,导致脏腑功能衰退;“标实”则与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相关。

肝肾阴虚是发病的病理基础。肝主藏血,主疏泄,肾主藏精,生髓通脑。肝肾不足则精血亏虚,髓海失养,脑络失充。加之年高体衰或长期劳倦过度,阴液耗损,阴不制阳,虚阳上亢,化风内动,扰动痰浊瘀血上阻清窍,终致中风发作。这一过程往往呈渐进性发展,与现代医学认识的动脉粥样硬化慢性进程相吻合。

痰瘀互结是关键的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反而聚湿生痰;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痰瘀交阻于脉络,脑窍失养而发病。现代人久坐少动、精神压力过大,导致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这些都成为脑梗塞的重要诱因。

外邪侵袭亦可诱发。气候骤变时,风寒或风热邪气乘虚而入,引动内风,导致气血逆乱。尤其在冬季或季节交替时,中风发病率升高,与此密切相关。

中医防治脑梗塞的核心理念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治脑梗塞需从调和气血、化痰祛瘀、补益肝肾三方面入手。

日常调理重在饮食与情志。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腻之物,避免痰湿内生。推荐山楂、黑木耳、洋葱等活血化瘀之品,或适量饮用丹参、三七等药茶。情志上需保持心境平和,避免大怒、忧郁等情绪波动,以防肝阳暴亢或气滞血瘀。

运动导引不可忽视。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现代研究证实,此类运动可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需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中医治疗脑梗塞的辨证施治

临床治疗需分急性期与恢复期,辨证选用方药。

急性期以“开窍醒神、祛邪通络”为主。若属痰热腑实,症见神昏、便秘、舌红苔黄腻,可用星蒌承气汤加减以通腑泄热;若为风痰阻络,表现为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宜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化痰活血。针灸选取百会、水沟、内关等穴,以醒脑开窍。

恢复期侧重“补虚通络”。气血两虚者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肝肾阴虚者选镇肝熄风汤滋水涵木。配合针灸治疗,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调和气血。外治法如中药熏洗、推拿亦可改善肢体功能障碍。

特色疗法的辅助作用

中医外治法在康复阶段具有独特优势。艾灸关元、气海等穴可温阳化瘀,适用于偏寒体质患者;刺络放血疗法能迅速缓解局部瘀滞,但需专业医师操作。此外,中药熏蒸可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常用桂枝、红花等药物组方。

需强调的是,中医治疗需个体化辨证。患者切勿自行用药,尤其活血化瘀类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合并高血压或出血倾向者更需谨慎。

中西医结合提升防治效果

现代医学在急性期溶栓、抗凝治疗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医在改善微循环、调节代谢及后期康复方面优势显著。二者结合可降低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例如,在规范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同时,配合中药益气活血,能减少西药导致的胃肠道不适。

预防脑梗塞是一场“持久战”。中医的智慧在于从整体出发,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调和气血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与中医体质辨识同样重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方能防患于未然。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