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后72小时是产妇身体恢复以及新生儿适应外界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也被称为“黄金72小时”。在这时期中,主要涉及伤口护理、哺乳开奶以及心理调适等三大核心环节。通过科学的护理措施,可以显著降低产后并发症的风险,促进母婴的健康。本文对此展开科普,旨在为新手妈妈提供相应的指导。
一、伤口护理
剖宫产术后的伤口护理需要遵循“无菌、干燥以及适度活动”的原则。在术后6小时内,需保持去枕平卧位,以降低脑脊液渗漏的风险,并且要避免牵拉伤口。6小时后可以改为半卧位,并每2小时翻身一次,家属可以帮产妇按摩下肢,以预防静脉血栓,具体则还需遵循以下几方面:
1、伤口的清洁和观察
每天应使用温水对伤口周围的皮肤轻轻擦拭,但要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洁剂。如果伤口红肿、渗血或有异味,需立即就医。术后24~48小时需更换敷料,并保持伤口的干燥。如果伤口处较痒,可以用无菌棉签蘸取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切勿用手直接抓挠。
2、疼痛管理和活动指导
术后的24~48小时为疼痛的高峰期,可以使用镇痛泵或者口服止痛药以缓解产妇的疼痛。术后下床活动不能着急,可以先床边坐起,确保无头晕后再慢慢尝试床边站立,之后家属再搀扶行走。首次下床活动时,需绑收腹带以减轻伤口的张力,同时也要避免久站或提重物,以防伤口裂开。
3、饮食和营养补充
术后的6小时内需禁食禁水,6小时后可以逐渐少量饮水或者米汤,待排气之后,可以逐渐往半流食过渡,如烂面条、粥等。之后可以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蛋类、鱼肉等,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同时要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
二、哺乳开奶
1、黄金72小时的哺乳策略
在产后0~24小时,让新生儿出生后1小时内进行皮肤接触,并吸吮每侧乳房各10分钟,每日吸吮8~12次。初乳中有着丰富的免疫球蛋白,能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
在产后24~48小时,新生儿会进入“昼睡夜醒”的模式,此时应按需哺乳。如果新生儿处于长时间入睡状态,可以轻抚其耳垂唤醒进行哺乳。
在产后48~72小时,此时乳汁的分泌量会增加,要注意做好乳房护理。如果有生理性乳胀,可以使用温毛巾热敷后再进行手法排乳,以预防乳腺炎。
2、哺乳姿势和技巧
哺乳姿势可以选择侧卧式、橄榄球式等。侧卧式时妈妈取侧躺位,背部垫枕头,宝宝则侧躺并面朝妈妈,双腿间夹枕头以作支撑;橄榄球式时宝宝夹于妈妈腋下,并用同侧手臂支撑头颈,另一侧手则呈“C”型托乳。
在哺乳后需检查宝宝含乳是否有效,确保其下唇外翻或有清晰地吞咽声,如果乳头疼痛,则需及时调整姿势。
3、乳汁不足的应对方法
如果分泌的乳汁不足,可以增加哺乳的频率,如每日10~12次,同时妈妈可以补充适量汤水,如鲫鱼汤等,但应避免过早地添加配方奶。
三、心理调适
1、自我调节方法
妈妈应做好睡眠管理,建议和新生儿同步作息,白天也可以小睡1~2次;并做好放松训练,如练习深呼吸、冥想、听轻音乐等。而在产后24小时,可以开展踝泵运动,48小时后可以尝试床边坐立。
2、家庭支持策略
家属应积极分担育儿的任务,如参与给新生儿换尿布、拍嗝等琐事中,以减轻产妇的负担。
另外家属还应和产妇做好情感沟通,鼓励产妇表达情绪,避免对产妇使用指责性语言,以免增加产妇的心理压力。
在饮食上,家属可以为产妇准备高蛋白、低脂肪的餐食,并避免摄入油腻的汤品。
3、专业干预时机
如果家属或产妇自身发现处于持续的低落情绪中,或者兴趣丧失、存在自伤念头,则需及时就医。比如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结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可以明显改善产妇的产后抑郁。
四、黄金72小时的注意事项
首先,恶露观察。每日记录出血量,并警惕产后出血;其次,排尿管理。在拔除尿管后6小时内需恢复自主排尿,可以通过热敷下腹部或者听流水声以促进自主排尿;最后,复查安排。产后42天需评估盆底肌、伤口愈合情况,新生儿则要进行听力及代谢病筛查。
总之,产后72小时对母婴健康很关键。通过科学护理伤口、把握哺乳时机并积极调适心态,可以更好地为母婴健康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