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乳腺炎,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哺乳期宝妈的专属疾病。事实真如此吗?非也!实际上,非哺乳期的女性也可能面临乳腺炎的困扰。没错,它就是“非哺乳期乳腺炎”,因不如产后乳腺炎那般广为人知,常被忽视。
近年来,临床中越来越多的非哺乳期乳腺炎被发现,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容易与其他乳腺疾病混淆导致误诊,给广大女性带来烦恼。今天,我们就来揭开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神秘面纱,并介绍超声检查在其诊治中的重要作用。
非哺乳期乳腺炎概述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发生在非妊娠、非哺乳期女性的一种乳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年龄多集中在20~45岁。其病因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诸如乳头发育异常(如乳头内陷、内翻等)、乳腺导管扩张、细菌感染、自身免疫、肥胖、吸烟、糖尿病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及环境因素的变化,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种良性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疼痛、皮肤红肿、乳头溢液等症状。部分常规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容易复发,还可出现皮肤破溃、形成窦道等,病程可迁延数月甚至长达数年。由于其症状与乳腺癌相似,不少患者因此陷入焦虑与误诊的困境,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
超声检查:揪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火眼金睛”
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便捷、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能透过皮肤和乳腺组织,精准捕捉病灶的蛛丝马迹。此外,超声检查还具有实时成像的优势,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公认为诊断首选工具。具体来说,超声在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中具有以下两大核心作用。
1.对病变精准定位及诊断、鉴别诊断。超声检查可实时清晰显示乳房内部的组织结构,病灶的位置、形态、大小、内部结构及回声、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还可观察病灶血流信号等,通过以上特征有助于区分非哺乳期乳腺炎与其他乳腺疾病。例如,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灶通常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血流信号相对较少。而乳腺癌则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血流信号丰富。同时,对检查发现的可疑病灶,还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精准穿刺,获取组织或液体样本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动态监测病程。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无辐射、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对于需要多次检查以评估病变动态变化的患者尤为适用。在治疗前,超声检查可全面评估病变的范围、大小和性质,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在治疗过程中,超声检查可动态观察病变的范围、血流信号等变化情况,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治疗完成后,超声检查可用于随访,观察病变是否残留或复发。
科学防治:超声护航乳房健康
非哺乳期乳腺炎具有复杂、易误诊等特点,较为难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其诊疗的关键。超声检查是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建议相关高危人群(如有乳房胀痛、肿块等症状的非哺乳期女性;既往患过乳腺炎或乳腺疾病的患者;长期吸烟、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等)定期进行超声检查。
希望本文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非哺乳期乳腺炎。守护乳房健康,从关注每一次体检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