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冬季气候变化明显,导致人们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下降,病原体更容易入侵人体,导致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反复发作,这也是慢性支气管炎的高发季节。因此,面对春冬季的挑战,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做好日常防治和保健,是患者平稳过渡疾病高发季节、提升长期生活质量的关键。
认识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发生于气管、支气管黏膜以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连续2年以上,且每年持续3个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伴喘息。具体症状如下:
1.咳嗽:早期患者可能是间歇性咳嗽,尤其是在晨起时较为明显,随着病程发展,咳嗽会愈发频繁。
2.咳痰:痰液通常为白色黏液、泡沫状,有时会带有血丝,早晨往往是排痰的高峰期,改变体位也有助于痰液排出。
3.喘息:部分患者会出现喘息症状,活动后更为显著,若伴有肺气肿,在劳动或活动时会更易感到气促。
注意:在病程早期,症状多在季节交替时发作;而到了晚期,症状可能全年存在。
春冬季慢性支气管炎高发的诱因
1.环境因素
春冬季的低温和干燥空气会对气道造成直接损伤。低温使气道黏膜血管收缩,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变差,气道的防御能力降低;干燥空气则会使气道黏膜变干,纤毛运动受限,痰液排出困难,增加感染风险。同时,雾霾、粉尘、二手烟等污染物会与冷刺激协同致病,这些污染物中含有的有害物质会刺激气道,引发炎症反应,加重气道损伤。不同环境暴露的风险存在差异,如室内使用煤炉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厨房油烟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和刺激性物质,都会对呼吸道造成损害。
2.年龄与生活习惯的影响
老年人是慢性支气管炎的高发人群,这与他们的生理变化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下降,身体抵御外界病菌的能力减弱;呼吸道纤毛清除能力也减弱,无法及时有效地清除气道内的异物和分泌物,使得病菌更容易在气道内滋生繁殖。除年龄因素外,一些生活习惯和职业暴露也会促进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例如:吸烟史、职业暴露等。
春冬季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与预防
1.基础治疗
(1)戒烟:尼古丁贴片联合正念训练,戒烟6个月后症状缓解40%~60%。
(2)环境控制:室内使用HEPA空气净化器(CADR值>400),定期检测甲醛(<0.08mg/m³)和PM2.5(<35μg/m³);外出佩戴KN95口罩(4小时更换),避免雾霾天(AQI>150)晨练;职业暴露者每年肺功能筛查。
2.药物治疗
(1)稳定期:支气管扩张剂: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按需吸入)联合长效制剂(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每日2次);氨溴索(30mg,tid,餐后服用),避免与镇咳药联用。
(2)急性加重期:依据痰培养选择(如肺炎链球菌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疗程7~10天);SpO2<90%时需每日吸氧≥15小时,鼻导管低流量(1~2L/min),维持SpO2在90%~93%。
3.非药物干预
(1)呼吸训练:腹式呼吸(每日2次,每次10分钟)增强膈肌力量;八段锦结合步行(每周5次,每次20分钟)提升肺功能。
(2)中医特色疗法:穴位贴敷,如三伏/三九贴敷肺俞、脾俞、肾俞穴;电疗,如丹参、桃仁提取物中频电疗(膻中、定喘穴,每日20分钟)缓解胸闷。
春冬季保健建议
1.饮食调理
(1)润肺化痰:罗汉果+陈皮煮水(每日200ml),干咳少痰者适用。
(2)健脾益气:黄芪+山药+粳米煮粥(晨起服用),改善肺脾气虚。
(3)避免:高盐、油炸及刺激性食品,每日饮水量≥1500ml。
2.运动与耐寒锻炼
(1)冬季训练:冷水洗脸、晨起散步,增强呼吸道适应能力。
(2)老年人:减少寒冷天气外出,运动量以心率(170~年龄)×80%为限。
3.生活习惯
(1)室内环境:温度16~20℃,湿度45%~55%,定期开窗通风。
(2)预防感冒:流感季节接种疫苗,避免接触感染源。
4.监测与预警
(1)自查:每月记录痰量、颜色,每季度检测肺功能(FEV1/FVC<70%提示阻塞加重)。
(2)就医指征:发热(>38℃)、SpO2<88%或症状急剧加重时立即就诊。
总结
面对春冬季严峻的防治挑战,我们强调“早预防、早干预、早康复”的核心原则,通过系统学习春冬季慢性支气管炎的防治策略与保健要点,可使患者平稳度过疾病高发季节,提升长期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