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它的主要特征是骨矿物质含量低下、骨结构破坏、骨强度降低、易发生骨折。疼痛、驼背、身高降低和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特征性表现。
骨质疏松的表现
1.夜间痛
患者常在夜间或凌晨感到疼痛,难以确定具体位置,表现为全身性不适。
2.腰背痛
因为腰背部和肩颈部是人体负重较大、活动较多的部位,所以活动或劳累后腰背痛更为明显或者加剧。
3. 四肢痛
四肢在没有明显外伤的情况下疼痛,尤其是在夜间或早晨更甚。
4.慢性痛
这种疼痛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如果在没有明显外伤或炎症的情况下,长期遭受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可能是骨质疏松的一个信号。
5.急性痛
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可能会发生急性的骨折疼痛,尤其在翻身、起坐时加重,应及时就医,采取手术等手段进行治疗。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是一个长期、规范的过程,确诊骨质疏松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应坚持规范治疗,至少应坚持治疗1年。需要运用药物、运动和心理调适等综合措施,以增加骨密度,维持骨质量,预防、减缓骨丢失的进展。药物有双膦酸盐、地舒单抗、骨化三醇等;同时加强肌肉质量,提高肌肉协调性,避免跌倒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
中医中药辅助治疗:由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开具具有补肾壮骨、益气养血等功效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穴位按摩:可按摩肾俞、足三里、涌泉等穴,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脏腑功能;中药热敷、中药蜡疗、熏洗等疗法可有效缓解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疼痛,提高行动能力;针灸通过刺激局部或全身穴位,可有效疏通全身或局部经络,起到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舒缓心情,调节情志。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
1.儿童和青少年(0~18岁)
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含钙高的食物有牛奶及其制品、豆制品、虾皮、海带、绿叶蔬菜、芝麻、花生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有鱼肝油、蛋黄等;除了食物,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能合成维生素D,一般将面部及双臂皮肤暴露照射15~30 min即能满足合成的需要,建议选择阳光较为柔和的时间段(据季节、地区、纬度等有所调整),要避免强烈阳光照射而灼伤皮肤。同时加强体育锻炼,有助于骨骼的健康发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成年人(19~45岁)
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多晒太阳、适度运动、注意适量补钙以维持骨密度;戒烟限酒,勿过量饮用咖啡及碳酸饮料,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中老年人(45岁及以上)
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1)中年人以有氧运动为基础,配合全身肌肉力量训练,每周3~7次,少做躯干屈曲和旋转动作;老年人可选择散步、慢跑、跳舞、骑车等中强度运动,以及哑铃、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力量训练。
定期体检,进行骨密度检测,便于早期发现骨质疏松,如果骨密度低于同性别同种族正常成年人2.5个标准差,则可诊断骨质疏松;如果降低大于1个标准差,但尚未超过2.5 个标准差,则属骨量减少,如不注意运动、营养及其他干预,则会发展为骨质疏松。
(2)高龄老年人预防跌倒:确保居住环境安全:保持地面干燥,增加照明,清除障碍物,安装扶手等;个人因素:穿着合身的衣物和防滑的鞋子,改变体位时要缓慢,遵医嘱合理用药,适当锻炼;必要时添加拐杖等助行器,有视力障碍的人需要佩戴合适的眼镜或增加陪伴人员。
总之,骨质疏松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通过早预防、早诊断和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其危害,提高人们的晚年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