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易永毅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百色市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29
657

提起“急腹症”,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肚子突然剧烈疼痛,需要马上手术”。在现代医学中,急腹症多指需要紧急处理的腹部疾病,比如阑尾炎、胆囊炎、胃肠穿孔、肠梗阻等。这些疾病常常来势凶猛,若处理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现代外科手术技术发达,抢救成功率高,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医在处理这类急腹症时,也有着独特的思路和方法,尤其是在辨证与辅助治疗方面,能为患者带来额外的帮助。

什么是中医的“辨证”?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这四个字简单却蕴含深意。中医认为,每个人体质不同,即使同一种疾病,不同人的表现也会有差别。比如,同样是急性腹痛,有的人面色苍白、四肢发冷,有的人则面色潮红、大汗淋漓。中医会根据症状、舌苔、脉象等综合分析,判断体内的“证”,再决定用药或治疗方案,这就是“辨证”。

中医认为急腹症主要与体内的寒、热、虚、实、气、血、痰、湿等因素有关,发生腹痛往往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比如“寒凝血滞型”患者会因寒邪入侵,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表现为腹部冷痛、喜热怕冷;而“湿热蕴结型”则多表现为腹部胀痛、灼热感、口苦、便秘等。

急腹症的中医诊断思路

当遇到腹痛突发、程度剧烈的情况,中医会先从“表里、寒热、虚实”的角度来判断。这些诊断方法看似抽象,实际上非常实用。比如,通过观察舌苔,中医可以判断体内的热邪或寒邪;通过摸脉,可感知气血是否畅通、脏腑是否失调。

在中医里,急腹症不仅是“局部”病变,更是全身失衡的一个表现。因此,辨证诊断并不是只关注腹部,而是把腹痛放在整体状态中去分析。这样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掌握病情,指导后续的治疗。

中医如何参与外科急腹症治疗

现代医学提倡及时手术或药物干预,而中医在急腹症中更多地发挥辅助作用,尤其是在术前、术后及恢复期起到重要作用。

对于一些尚未达到手术指征、合并其他内科疾病、体质较弱的患者,中医药可以先行调理,改善全身状况,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例如,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清热解毒药可以帮助减轻体内的炎症反应;健脾益气的中药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加快恢复。在术后,中医药能够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疼痛和不适,调理脾胃,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一些中成药,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可以增强体力、改善食欲、促进机体功能恢复。针灸在减轻术后腹胀、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中也有明显作用。

常见证型与治疗思路

寒凝血滞型:多表现为腹部冷痛、遇热缓解、畏寒喜暖。此时宜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方法,比如桂枝、当归、川芎等药物。

湿热蕴结型:患者多有胀痛、按之拒按、口苦口干、便秘等表现,可用清热利湿、导滞通腑的方法,如大黄、黄连、厚朴等。

气滞血瘀型:常见于外伤或剧烈运动后突然腹痛,腹部固定疼痛,舌紫暗或有瘀斑。治疗以理气活血、止痛为主。

脾胃虚弱型:多见于年老体弱、久病体虚者,表现为隐隐作痛、喜按、乏力、面色苍白。治疗应以健脾益气、温中和胃为主,如使用人参、白术、甘草等补益药物。

中医在缓解疼痛与促进恢复中的优势

很多急腹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最担心的就是疼痛。中医通过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不仅能缓解疼痛,还能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一些经典的中药配方被证实对术后疼痛、腹胀、食欲下降等问题有显著改善作用。同时,针灸、艾灸等非药物疗法也可以帮助缓解不适,尤其适合不能耐受大量西药的患者。中医非常重视“治未病”,也就是防患于未然。在急腹症恢复期,通过中药调理和饮食指导,帮助患者增强体质、改善脏腑功能,预防再次发作。这种整体观念和调理思路,是中医区别于单纯“对症治疗”的一大特色。

急腹症虽然凶险,但只要及时就医、科学治疗,绝大部分患者都能康复。中医在其中并不是简单地“对付疼痛”,而是通过深入辨证,调理全身,起到辅助治疗和加快恢复的重要作用。了解中医在急腹症中的应用,有助于大众建立更全面的健康观念,在需要时合理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方案,尽快恢复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