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6张阿姨不慎跌倒导致髋部骨折,手术很顺利,骨头接上了。可术后三个月她依然拄着拐杖,走路时髋部隐隐作痛,动作小心翼翼,远未恢复往日的灵活。她满心焦虑:“别人都说伤筋动骨一百天,我这都超过了,怎么还这么慢?”这种术后康复迟缓的困境,困扰着许多髋部骨折患者。
面对这一困境,中医秉承筋骨并重,内外兼治的原则,其传承千年的“动静结合”康复哲学提供了独特的解决路径。这绝非简单的多动或少动,而是根据恢复阶段个体状态,在动与静之间寻求精妙的动态平衡。
动:循序渐进,以动促通
“动”的核心在于“动而勿疲”。手术初期,患肢需保护,但并非全身静止。卧床期间即可开始中医倡导的导引之术——轻缓的脚踝屈伸、脚趾抓放练习,如同唤醒沉睡的溪流,能有效促进下肢气血微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和肌肉废用性萎缩。想象气血如涓涓细流,在轻柔活动中开始重新流淌。
随着骨愈合的进展,在医生许可下,“动”的层次逐步提升。从床边坐立、到扶着助行器站立,再到谨慎迈步,每一次行动都需严格遵循无痛原则。此时融入中医特色锻炼如坐位“空蹬自行车”、扶椅背进行的缓慢提踵(踮脚尖)和屈膝练习,如同为气血之河疏浚河道,既强化肌力,又着重改善关节活动度,使筋骨逐渐恢复柔韧与力量。
静:养蓄气血,固本培元
“静”的智慧在于涵养与修复。术后气血亏损是常态,中医通过内服汤药精准调养。针对血瘀肿胀,选用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针对筋骨失养,常用熟地、当归、骨碎补等补肝肾、强筋骨药物,如同为干涸的土地注入甘泉,从本源滋养修复。外用中药熏洗或湿热敷,药力借助温热直透肌肤筋络,能有效缓解疼痛、消除残余肿胀。
![]()
针灸作为“静”中蕴“动”的妙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环跳、足三里、阳陵泉),能显著激发经气运行,调和气血,减轻疼痛,对改善患肢麻木、无力感效果尤佳。推拿手法在康复中后期适时介入,运用揉、拿、捏、点穴等技巧,松解粘连僵硬的筋肉,疏通阻滞的气血通道,为功能恢复扫清障碍。
动静相宜:贯穿康复全程
中医“动静结合”的精髓在于灵活适应个体恢复节奏,在康复全程实现和谐统一:
早期(术后1-4周):此阶段,由于创伤反应,人体较为虚弱,骨折处于不稳定阶段,因此宜“静”为主,“动”为次。重点在中药内服,补益气血、活血化瘀,以恢复元气。同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及踝泵练习,以促进肿胀消退,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卧床休息期间,也应进行上肢活动及腹式呼吸等锻炼,以维持心肺功能。在确定骨位良好及内固定牢固的前提下,可在陪护下扶双拐伤肢不负重适当行走。
2.中期(术后4-12周):“动”“静”并重。此阶段,元气得以恢复,经医生指导,判断达到中量骨痂,骨愈合相对稳定后,可逐步增加主动活动量,过渡到扶双拐伤肢部分负重行走,可有效预防肌肉萎缩,增强伤肢力量。期间继续中药调理,以合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可配合针灸、轻柔的推拿松解、缓解疼痛,预防软组织粘连,改善功能。此过程应严格遵循无痛原则,定期复查,观察骨位是否变化,及时调整康复策略。
3.后期(术后12周以后):“动”渐成主导,“静”为辅助。重点转向肌力强化、步态矫正及平衡训练,努力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中药调理侧重于补肝肾,强筋骨,推拿、针灸作为缓解残余不适、提升功能的有力辅助。
整体调护:身心共济
除了局部的“动静”策略,中医强调整体调护对康复的加速作用。合理的膳食安排至关重要,选择富含钙质、蛋白质及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厚味损伤脾胃,确保气血生化有源。良好的情绪是康复的催化剂。家属的理解支持、患者自身的积极乐观,能显著提升康复信心与依从性,中医的情志疏导方法(如聆听舒缓音乐、保持交流)亦有助于此。
髋部骨折术后康复非一日之功。现代医学的精准复位及牢固内固定与中医“动静结合”的整体智慧相融合,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更为顺畅的恢复之路。把握“动”以通利气血、强健筋骨,“静”以涵养本源、修复损伤的要领,在专业指导下持之以恒,每一位患者都有希望摆脱术后康复缓慢的困扰,最终稳稳迈步,重拾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