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江泳  单位:广西胸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1
1004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结核病如同一道挥之不去的阴霾,长久地笼罩着人们的健康。它曾被称为“痨病”,是令人闻风丧胆的“白色瘟疫”,无情地夺走无数生命,留下了许多惨痛记忆。直到近百年来,抗结核药物的不断研发和改进,才逐渐扭转了人类在这场对抗中的劣势,使结核病从难以治愈的绝症转变为可防可治的疾病。

结核病的历史源远流长,考古研究发现,早在数千年前,人类就已受到它的威胁。在古代,由于医学知识匮乏,人们对结核病束手无策,只能看着患者在病痛中逐渐衰弱直至死亡。那时,“十痨九死”并非夸张的说法,结核病的高死亡率让人们充满恐惧。中国古代医书对痨病早有记载,如元代葛可久所著的《十药神书》,是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书,记载了十首治疗虚劳吐血的要方,为肺痨的系统化用药奠定了基础。在西方,结核病同样肆虐,17-19世纪,它在卫生条件恶劣且人口密集的地区尤为猖獗,成为主要的“杀手”之一。

19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结核病的认识逐渐加深。1882年,德国科学家科赫在肺结核病人的痰中发现结核杆菌,这是人类控制结核病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让人们首次明确了致病原。此后,结核菌飞沫传染说的提出,以及X线的发现,为结核病的诊断和传播途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治疗方法仍局限于休息、呼吸新鲜空气、增强营养等间接疗法,疗效不足25%。

20世纪40年代,人类迎来了抗击结核病的曙光。1944年,链霉素的发现成为关键转折点,它是第一种能够有效治疗结核病的药物,通过抑制结核杆菌生长,让许多患者重获生机。然而,链霉素存在明显副作用,大量使用可能损伤耳神经,导致耳聋。此后,科学家们加快了研发脚步。1949年,对氨基水杨酸钠(PAS)问世,它能抑制结核杆菌代谢,与链霉素联合使用大幅提升了治疗效果;1952年,异烟肼诞生,其杀菌效力比链霉素高出15倍,且价格低廉,迅速成为治疗结核病的首选药物;同年,吡嗪酰胺也被合成,它在酸性环境中对结核杆菌有显著杀灭作用,可降低复发率、缩短治疗时间。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利福平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抗结核药物体系。利福平能抑制RNA合成,强力阻止结核杆菌繁殖,抗菌活性强。随后,乙胺丁醇等药物相继研发成功,它们作用机制各异,共同构成了标准的“四联疗法”(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这种疗法将结核病治愈率从不足25%提升至90%,成为全球防控结核病的重要手段。

但随着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结核病成为新的难题。不规范用药,如患者随意停药、减量,使结核杆菌逐渐适应药物环境,产生耐药性。耐多药结核病对异烟肼、利福平等一线药物无效,治疗时间长、副作用大、治愈率低;广泛耐药结核病更是几乎对所有已知抗结核药物耐药,治疗难度极大。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50万例新发耐药结核病例,因诊断困难、治疗费用高昂等原因,仅约三分之一患者能得到规范治疗。

面对挑战,科研人员从未停止探索。近年来,贝达喹啉、德拉马尼等新药为耐药结核病患者带来希望。贝达喹啉通过抑制结核杆菌能量代谢,对耐多药和广泛耐药结核病疗效显著;德拉马尼则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发挥作用。2025年,普托马尼的应用更是突破性进展,其超短程治疗方案将疗程从18个月缩短至6个月,治疗成功率达90%。不过,这些新药存在价格昂贵、副作用大等问题,普及之路仍任重道远。

从“痨病”到可治愈,抗结核药物的百年进化史是人类医学不断探索、突破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无数科学家付出了艰辛努力,为全球结核病防控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目前我们在对抗结核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结核病依然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之一,尤其是耐药结核病的威胁不容忽视。未来,还需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加强全球合作,提高结核病的诊断、治疗和防控水平,让这一古老的疾病不再威胁人类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