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术后感染是普外科手术患者面临的重要风险,不仅延长康复周期,更可能引发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临床数据显示,规范的清洁护理可使术后感染率降低40%-60%,而护理环节中的清洁盲区往往是感染滋生的温床。本文将从手术室环境清洁、患者术前准备、术中无菌操作及术后护理清洁等维度,系统剖析普外科护理中预防感染的清洁策略,为临床护理提供规范化操作指南。
手术室环境的系统性清洁策略
手术室环境清洁是预防术后感染的第一道防线。术前需采用“三步清洁法”:首先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500mg/L)擦拭墙面、地面及仪器表面,重点处理手术床缝隙、无影灯调节按钮等易积尘部位;其次对空气进行动态净化,采用层流净化系统持续过滤,确保空气中菌落数≤200cfu/m³;最后对高频接触区域(如门把手、器械台边缘)实施“一用一消毒”,使用75%乙醇棉球擦拭,降低接触传播风险。
术后清洁需遵循“污染-清洁-消毒”流程:先移除所有医疗废物,使用专用回收袋密封处理;再用中性清洁剂配合微纤维抹布擦拭台面,避免扬尘;最后对手术区域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时间不少于30分钟,照射距离应≤2米。对于腹腔镜等精密器械,需采用低温等离子灭菌法,避免高温消毒导致器械损伤,灭菌前需彻底清洗关节缝隙及管道内壁,确保无血迹或组织残留。
患者术前清洁准备的标准化流程
1.皮肤清洁的科学规范
术前皮肤准备需在手术前24小时内完成,采用“剃毛+消毒”组合方案:使用一次性无菌剃刀顺毛囊方向剃除手术区域毛发,距离切口边缘15cm以上,避免逆剃导致皮肤损伤;剃毛后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溶液(2%浓度)进行皮肤消毒,以切口为中心螺旋式涂抹,直径≥15cm,待自然干燥后再行铺巾。对于急诊手术或毛发稀疏部位(如头颅、腹部),可省略剃毛步骤,直接用碘伏消毒2次,减少皮肤屏障破坏。
2.胃肠道准备的感染防控
结直肠手术患者需在术前3天开始肠道准备:第1天口服肠道抗生素(如甲硝唑+新霉素),抑制肠道菌群;第2天进食流质饮食,减少肠道内容物;第3天上午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直至排出清水样便,灌肠时需使用无菌肛管,插入深度10-15cm,避免暴力操作导致肠黏膜损伤。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防止麻醉后呕吐引发吸入性肺炎。
术中无菌操作的清洁护理要点
手术中无菌屏障维护是预防感染的核心,护理人员需严格执行“无菌区域三级管理”:核心区为切口周围30cm,用双层无菌单覆盖,器械台保持干燥,坠落或接触非无菌区的器械立即更换;缓冲区是手术衣前襟及袖口至肘部10cm,传递器械需用无菌持物钳;外围区如墙壁、门窗等,巡回护士接触后需更换手套。特殊感染手术(如气性坏疽、结核)需采用隔离式清洁,使用一次性用品,术后器械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手术间用过氧化氢气体灭菌2小时,空气培养阴性方可再用。
术后护理清洁的感染预警机制
1.切口清洁的动态管理
术后切口护理遵循“观察-清洁-评估”流程: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拭切口周围,去除血痂及分泌物,注意从切口中心向外侧擦拭;使用无菌敷料覆盖,渗出较多时每4小时更换1次,更换时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或异味,若发现皮下波动感,立即通知医生穿刺抽液送检。
2.引流管清洁的防堵策略
腹腔引流管需保持“一管一护理”:每日用0.9%氯化钠注射液5-10ml冲洗管道,冲洗时注意无菌操作,夹闭远端管道防止返流;引流袋位置需低于切口平面30cm,避免引流液反流,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消毒接口,每周更换2次,发现引流液浑浊或有絮状物时立即送检培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