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正遭受干眼症的困扰。眼睛干涩、刺痛、畏光、视物模糊……这些症状如同蒙上一层阴霾,让原本明亮的“窗户”变得不再清晰。干眼症究竟是怎样一种疾病?我们又该如何摆脱它的困扰?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
认识干眼症:眼睛的“缺水危机”
干眼症,医学上称为角结膜干燥症,是由于泪液的质或量异常,或泪液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进而引起眼表组织病变,并伴有眼部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眼睛表面覆盖着一层泪膜,它由水样层、脂质层和黏蛋白层组成,不仅能湿润眼球表面,还能为角膜提供营养,防止感染,维持清晰的视觉。当泪膜的成分或结构遭到破坏,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时,干眼症便随之而来,眼睛就像久旱的土地,急需水分的滋润。
干眼症的发病原因:多因素“围攻”眼部健康
(一)生活方式因素。电子产品普及使我们长时间盯屏幕,眨眼次数不自觉减少。正常每分钟眨眼约15~20次,看屏幕时可能降至每分钟5~6次,导致泪液分布不均、蒸发加快,引发眼睛干涩。此外,长期处于空调房、暖气房等干燥环境,空气湿度低,加速泪液蒸发,增加患干眼症风险。
(二)年龄与性别因素。干眼症发病与年龄密切相关,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随年龄增长,泪腺功能衰退,泪液分泌减少,眼睛易干涩。女性绝经前后,因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影响泪液分泌,患干眼症比例高于男性。
(三)疾病与药物因素。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全身性疾病,会影响泪腺功能,导致泪液分泌不足或质量下降。长期使用抗组胺药、降压药、抗抑郁药等某些药物,会抑制泪腺分泌、破坏泪膜稳定性,引发干眼症。
(四)眼部手术与外伤因素。近视激光手术、白内障手术等眼部手术及眼部外伤,可能损伤眼表组织,影响泪膜形成和稳定性,诱发干眼症。
干眼症的症状表现:眼睛发出的“求救信号”
干眼症症状多样,最常见为眼部干涩感,患者感觉眼睛干涸、缺乏滋润。同时,可能伴有异物感,像进了沙子;烧灼感,眼睛灼热发烫;畏光,对光线敏感,明亮环境下刺痛难睁眼;视物模糊,泪膜不稳定致光线无法聚焦;眼部分泌物增多,多为黏稠状,晨起明显;严重时,会出现眼睛红肿、疼痛,甚至角膜损伤、视力下降。症状时轻时重,随用眼时间延长而加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干眼症的治疗手段:多管齐下,缓解症状
(一)改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习惯是治疗干眼症的基础。减少电子设备使用时间,遵循“20-20-20”原则,每用眼20分钟就向约6米外眺望至少20秒,让眼睛休息。还要保持良好用眼环境,用加湿器增湿,避免久处干燥环境;调整屏幕位置和亮度,使眼与屏保持合适距离和角度以减少眼疲劳。此外,可有意识增加眨眼次数,通过打哈欠、用人工泪液等湿润眼球。
(二)药物治疗。人工泪液是治疗干眼症的常用药,成分与天然泪液相似,能润滑眼球、缓解干涩。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类型的人工泪液,轻度患者用不含防腐剂的,每天滴眼4-6次;中重度患者需增加滴眼次数,甚至每隔1~2小时滴一次。另外,因炎症引发的干眼症,医生可能开具抗炎药,如糖皮质激素眼药水、免疫抑制剂眼药水等,但这类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长期使用引发不良反应。
(三)物理治疗。热敷和睑板腺按摩是常见物理治疗方法。热敷能促进眼部血液循环、软化睑板腺分泌物以利于排出,患者可用热毛巾或蒸汽眼罩,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睑板腺按摩需在医生或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通过按摩眼睑挤压睑板腺,排出堵塞分泌物,恢复其功能。此外,强脉冲光治疗是新兴物理治疗手段,能改善睑板腺功能、减轻眼部炎症,对难治性干眼症有较好疗效。
(四)佩戴特殊眼镜。对于严重干眼症患者,可佩戴湿房镜或硅胶眼罩。湿房镜通过特殊的设计,在眼睛周围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减少泪液蒸发;硅胶眼罩则能起到类似的保湿作用,为眼睛创造一个湿润的环境,缓解干涩症状。
干眼症虽然是一种常见疾病,但通过了解其发病原因、症状表现并掌握正确的治疗方法,我们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摆脱它的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