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康  单位:邻水县第二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29
848

头晕是常见不适,易被忽视。但特定“晕法”可能是脑梗预警信号。脑梗致残、致死率高,早期识别至关重要。本文结合中医视角解析相关头晕特点,助读者区分危险信号。

脑梗与头晕的关联:中西医视角下的“身体预警”

脑梗因脑部供血障碍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发神经损伤。头晕与脑部供血相关,平衡感知的小脑、脑干或前庭系统供血不足时出现。

约30%的脑梗患者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血管阻塞预警,头晕是典型症状,及时干预可降低风险。

中医称头晕为“眩晕”,《黄帝内经》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与“脑、气血、脏腑”相关:脑为元神之府,需气血濡养,气血不畅、脏腑失调(如肝阳上亢等)则会引发眩晕。“痰湿阻络”“气滞血瘀”常与脑血管狭窄相关,易诱发缺血。

需警惕的“危险晕法”:脑梗前兆的典型表现

以下“晕法”需高度警惕,结合中医辨证更易区分:

1.突发性旋转性眩晕。突然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多因脑干或小脑缺血,发作短(数分钟至数小时),反复出现,常伴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无体位诱因。中医属“肝阳上亢”或“风痰上扰”,伴头胀、面红或胸闷痰多,需紧急干预。

2.持续性昏沉感伴行走不稳。头部持续昏沉,行走向一侧偏斜、站立不稳。提示小脑供血不足,影响运动功能,难自行缓解,可能加重。中医归为“痰湿中阻”或“气虚血瘀”,常见舌苔厚腻或舌有瘀斑。

3.头晕伴单侧肢体麻木或无力。头晕时,单侧肢体麻木、无力,持物掉落,行走拖拽。是脑梗前兆的典型组合,伴言语含糊需立即就医。属中医“中风先兆”,为“气血逆乱、经络瘀阻”,需快速处理。

4.体位变化诱发的短暂黑矇与头晕。坐卧突然站立时,短暂头晕、眼前发黑,数秒缓解。高血压、动脉硬化者频繁发作,提示脑血管调节能力差,增加脑梗风险。黑矇超1分钟或伴肢体障碍,需警惕血管狭窄。在中医理论中,这与“气血亏虚”相关,常见于中老年或久病者。

如何快速辨别:普通头晕与危险头晕的区分要点

核心区别在于伴随症状和发作特点。发作速度:脑梗相关头晕多突然发作,无诱因;普通头晕逐渐出现,与劳累相关。伴随症状:危险头晕伴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普通头晕多单独出现或仅伴轻度恶心。中医辨证:危险头晕多有肝阳上亢等实证;普通头晕多与气虚、疲劳相关。持续与进展:脑梗前兆头晕可能反复加重;普通头晕偶发,休息后缓解。

出现危险信号时的正确应对:黄金时间窗内的急救原则

脑梗治疗与就医时间密切相关,发病4.5小时内为静脉溶栓“黄金时间窗”,3小时内最佳,6小时内可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出现危险头晕需立即:1.停止活动,平卧休息,以防跌倒。2.拨打急救电话,说明症状、时间和位置,等待专业人员转运。3.记录症状细节,以供医生诊断。4.避免盲目用药,以防加重缺血。

按压人中、内关、合谷等穴位是中医的急救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不能替代现代医学的紧急救治。

预防为先:中西医结合降低脑梗风险

中老年、“三高”患者及有脑梗家族史者,需从两方面预防:

现代医学预防措施。1.控制基础疾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遵医嘱服药。2.改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采取低盐低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3.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脑血管检查,如颈动脉超声、头颅CT等。

中医调理要点。1.穴位按摩:按揉百会、风池、太冲、足三里,每次每穴1~2分钟,以促进气血流通。2.食疗:(1)肝阳上亢:天麻炖鱼头(天麻10g、鱼头1个);(2)痰湿重者:陈皮茯苓粥(陈皮5g、茯苓15g、大米适量);(3)气血虚者:黄芪山药粥(黄芪15g、山药30g、大米适量)。3.情志作息:避暴怒焦虑,规律作息,忌熬夜,顺“子午觉”助肝血修复。

头晕虽常见,特定“晕法”可能是脑梗早期信号。结合中西医理论进行区分,关键在于伴随症状和发作特点,尤其对于突发性、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头晕,需高度警惕。牢记“时间就是大脑”,及时就医可提高疗效。高危人群兼顾现代医学防控与中医调理,能更全面地降低风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