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骄阳似火,冰饮、空调、凉菜成了很多人的“降温标配”。然而在中医看来,夏季阳气浮于外,脾胃阳气相对亏虚,此时过度贪凉,就像给本就虚弱的脾胃“泼冷水”,容易引发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等问题,其中“隐形腹泻”最易被忽视——看似只是大便不成形、排便次数略增,实则是脾胃运化失常的信号,长期拖延可能发展为慢性肠炎。想要安然度夏,做好这3个护脾习惯至关重要。习惯一:拒绝“冰火夹击”,给脾胃留“缓冲带”
中医认为,“脾喜温而恶寒”,夏季人体新陈代谢加快,气血向体表聚集,脾胃内部阳气相对不足,对寒凉刺激更为敏感。很多人运动后猛灌冰饮、刚从高温户外进入空调房就吃冰镇西瓜,这种“冰火夹击”会瞬间遏制脾胃阳气,导致水湿运化失常,湿浊下注肠道,引发腹泻。
正确做法:①热饮降温更护脾:将室温下的绿豆汤、酸梅汤作为首选,若想喝冷饮,可先含在口中温热后再咽下,避免直接刺激胃肠。②凉菜配姜不伤身:吃凉拌菜时加3~5片生姜,或搭配少许胡椒粉,利用姜的辛温之性中和凉菜的寒凉,帮助脾胃“破冰”。③冰火间隔1小时:从高温环境进入室内后,先喝温水适应15分钟,再吃凉食;运动后至少间隔30分钟再接触冷饮。
习惯二:守住“腹部温度”,筑牢脾胃“防火墙”
腹部是脾胃所在之处,中医称“腹为阴,背为阳”,夏季衣着单薄,空调冷风、地面潮气易从腹部侵入,导致“寒邪直中脾胃”。尤其是夜间睡眠时,脾胃处于休整状态,阳气最弱,稍不注意就会被寒邪所伤,出现晨起腹泻、腹痛隐隐等症状,这在中医里被称为“五更泻”,多与脾肾阳虚相关。
护阳技巧:①穿件“护腰肚兜”:用棉质面料制作简单的肚兜或护腰,睡觉时护住肚脐及周围,避免空调直吹腰腹。②睡前“温敷脾胃”:用40℃左右的热水袋敷腹部5~10分钟,或顺时针按摩脐周(以肚脐为中心,画圈按摩30次),促进脾胃气血运行,增强抗寒能力。③空调设定“26℃底线”:室内外温差不超过7℃,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每隔2小时开窗通风,让新鲜空气流通,减少寒湿积聚。
习惯三:吃对“温脾食材”,化解“湿浊内停”
夏季雨水多,环境潮湿,加上贪凉导致脾胃阳气受损,易出现“湿浊内停”,表现为大便黏滞不爽、马桶冲不净,还伴有舌苔厚腻、身体沉重等症状。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只有脾胃阳气充足,才能化解体内湿邪,避免湿邪困脾引发的“隐形腹泻”。
食疗推荐:①晨起喝碗“生姜小米粥”:小米健脾和胃,生姜3片温阳散寒,煮粥时加入少许炒白扁豆(健脾化湿),适合脾胃虚寒者长期食用。②做菜加“温阳三味”:炒蔬菜时放少许花椒、八角、草果,这些香料性温,能温中散寒、化湿开胃,尤其适合搭配凉菜或寒性食材(如苦瓜、西瓜)。③午后喝杯“陈皮茯苓茶”:陈皮理气健脾,茯苓健脾渗湿,两者各5克煮水代茶,可化解夏季贪凉导致的脾胃气滞、湿浊内停,缓解腹胀便溏。
夏季养脾,关键在“避寒就温”。看似舒服的贪凉行为,实则是在一点点消耗脾胃阳气。记住这3个习惯:不贪“瞬时清凉”,守住“腹部温度”,吃对“温脾食物”,才能让脾胃在夏季保持健运,远离“隐形腹泻”的困扰。若出现持续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中医辨证调理,恢复脾胃阳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