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肠息肉指的是结肠黏膜层出现隆起型病变,根据其病理性质,能够将其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我国结肠息肉发病率较低,在早期患病时不会出现明显症状,但随着疾病发展,患者会出现便血、腹痛、腹泻等症状。肿瘤性息肉需要尽早治疗,在早期就要对疾病进行干预,否则可能会癌变,并诱发结肠癌。目前治疗结肠息肉的主要方式为内镜切除,那么,在内镜切除结肠息肉后,该如何为患者提供护理呢?
结肠息肉有哪些症状
1.肠道出血
患者会出现明显的便血情况,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会影响大便颜色。多数患者会出现无痛性便血症状,并且出血量较小,肉眼难以发现便血,但粪便在检测中会呈现隐血阳性,一些患者如果长期存在便血问题,在体检时会发现其存在明显的贫血情况。
2.肠道刺激症状
当息肉较多,或是存在多发性息肉时,患者会频繁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其排便次数也会显著增加,如果患者出现继发性感染,还会排出黏液脓血便。
3.肠梗阻及肠套叠
如果患者结肠内的息肉较大,就可能会引发肠梗阻、肠套叠等问题,患者会感觉到腹部绞痛,一般来说,这种症状需要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但一些蒂细长的息肉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蒂扭转,进而导致自身坏死、脱落。
结肠息肉内镜切除的护理
1.术前护理
在手术开始之前,需要对患者身体状态开展常规检查,其中包含的项目有:血常规、血型、肝功能、凝血、抗体三项、心电图、血压等。随后,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疾病史和药物服用史,了解患者在最近一周内是否曾经服用过阿司匹林、波立维、华法林等药物,对于存在高血压的患者,要提前采取一些措施,对其血压进行控制,必须在患者血压稳定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手术,否则就会存在较大的手术风险;对于患有冠心病的患者,也需要提前对其病情进行控制,如果患者体内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则需要请专业人员对起搏器参数进行调整、控制,以免在手术中引发危险。
在手术前一天,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做好肠道准备工作,结肠息肉内镜手术需要患者禁食,且患者前一天的饮食应该保持清淡,不要食用难以消化的食物。在术前要为患者准备一些导泻药物,让患者通过排便的方式将体内的粪便排出,以便进行手术。对于患有便秘或是存在肠道准备欠佳的患者,则可以通过灌肠的方式清理肠道。
部分患者在术前会存在焦虑不安的情绪,护理人员还要对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对手术的焦虑和恐惧,以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问题。
2.术后护理
在术后,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手术位置、息肉部位、息肉大小,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护理方案。一般来说,在术后,为了避免食物对肠道产生刺激,患者需要禁食24—72小时,此阶段需要为患者提供静脉注射以维持身体营养均衡。在解除禁食后,患者可以食用一些流质食物,如:稀粥、米汤、菜汤等,当身体逐渐恢复后,就可以食用半流质食物,但在完全康复之前,要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也要避免食用一些难以消化的食物。家属不要为患者提供大量肉类,肉类虽然含有较多营养成分,但大量食用肉类会给肠道带来较大负担,甚至可能会引发便秘问题。在术后一周内,也不要饮用一些刺激性较强的饮品,如:咖啡、可乐、酒等,如果患者在排便时发现大便呈黑色,就应该立刻通知医生,并与医生交流病情和进食情况。
在术后,患者家属要观察患者手术创口是否出现出血、穿孔等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就需要及时通知护理人员,以免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同时,家属还需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恢复环境,要注意为患者保暖,室内温度要保持适宜、环境要洁净,避免患者感冒或是感染。术后3日内,患者应该卧床休息,但可以下床活动,在术后2周就能进行简单的体力活动,但在1个月内,要避免重体力劳动,以免由于剧烈运动引发肠道延迟性出血。
肠道息肉会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目前医院会使用内镜来对肠道息肉进行切除,从而有效治疗肠道息肉。内镜虽然有着微创的优势,但在围手术期,依然需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尽可能降低各类安全风险,这样才能避免引发医疗事故,顺利完成手术,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