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晓明  单位: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22
2794

在单侧双通道内镜(UBE)手术日益普及的今天,这项微创技术凭借精准操作与快速康复的优势,为脊柱疾病患者带来新希望。然而,术中低体温作为常见的潜在风险,正悄然威胁着患者安全。研究显示,约50%~70%的手术患者会出现术中低体温(核心体温<36℃),这不仅增加伤口感染、凝血功能障碍及麻醉苏醒延迟的风险,更可能延长住院时间、影响术后康复。在UBE手术的精密操作中,如何筑牢“恒温防线”?让我们从低体温成因、危害及科学预防策略展开解析。

一、术中低体温:被忽视的手术“隐形杀手”

(一)低体温的形成机制

UBE手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源于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一方面,手术室恒定低温环境(22~25℃)、持续的层流空气循环加速体表散热;另一方面,麻醉药物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导致血管扩张、机体代谢率下降,产热能力降低。此外,术中患者长时间暴露、大量输注常温液体及冲洗液带走热量,均是低体温的“助推器”。

(二)低体温的危害

术中低体温绝非“轻微不适”,而是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其一,凝血因子活性受抑制,血小板功能下降,导致术中出血风险增加;其二,低温使伤口局部血流减少,组织氧供不足,术后感染率可升高2~3倍;其三,代谢减缓导致麻醉药物代谢延迟,患者苏醒时间延长,增加术后谵妄风险;其四,低温刺激引发寒战,增加机体氧耗,加重心肺负担。

二、UBE手术的“特殊体温挑战”

相比其他手术,UBE手术的特殊性进一步加剧低体温风险。首先,UBE手术需通过灌注生理盐水维持内镜视野清晰,大量常温冲洗液持续冲洗椎管,如同“冷灌效应”,直接带走体热;其次,手术时间较长,患者暴露面积虽小,但长时间操作导致热量持续散失;此外,部分患者因脊柱疾病导致基础代谢率偏低,对低温的耐受性更差。

三、多维度预防策略:构建术中“恒温堡垒”

(一)术前评估与预保温

1.高危人群筛查:术前需对高龄、体质虚弱、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进行低体温风险评估,提前制定个性化保温方案。

2.预保温措施:术前30~60分钟使用充气式加温毯覆盖患者,将核心体温提升0.5~1℃,可有效降低术中低体温发生率。

(二)术中主动式保温

1.环境温度管理:在保证手术室无菌环境的前提下,将室温提升至25~26℃,减少患者与环境的温差。同时,使用暖风机定向加热手术区域,避免层流空气直接吹拂患者体表。

2.加温设备应用。充气式加温系统:术中全程使用充气式加温毯,设定温度38~40℃,持续为患者躯干、四肢提供热量,尤其注意覆盖非手术区域。液体与冲洗液加温:术中输注的生理盐水、血液制品及UBE手术专用冲洗液,均需通过液体加温装置预热至37℃,避免“冷液体”导致体温骤降。数据显示,使用加温液体可使术中热量丢失减少50%以上。加热型手术床垫:采用电阻丝或水循环加热的手术床垫,维持患者与床面接触部位的温度,防止热量传导散失。

(三)精细化操作与细节管理

1.减少暴露时间:手术团队需优化操作流程,尽量缩短患者皮肤暴露时间,非必要时用无菌保温单覆盖身体。

2.监测与动态调整:术中持续监测患者核心体温(推荐直肠或鼻咽温度),每15~30分钟记录一次。若体温低于36℃,立即加强保温措施,如调高加温设备温度、增加覆盖物。

(四)麻醉管理协同

麻醉医生在预防低体温中扮演关键角色。选择短效、对体温调节影响小的麻醉药物;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策略,精准控制输液量与速度;必要时使用血管收缩药物,减少外周血管扩张导致的热量散失。

四、未来展望:智能温控时代的到来

随着医疗技术进步,术中体温管理正迈向智能化。新型可穿戴式体温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并反馈数据,结合AI算法自动调节加温设备;纳米涂层保温材料可高效阻隔热量传导;液体循环加热系统实现温度与流速的双重精准控制。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降低UBE手术低体温风险,为患者安全保驾护航。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是一场需要医患协作、多学科联动的“体温保卫战”。从术前评估到术中干预,每一个环节的精准把控,都关乎患者的手术安全与术后康复。通过科学的预防策略,我们不仅能守护患者术中的“恒温线”,更能为微创手术的安全性与舒适性树立新标杆。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