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欧阳红梅  单位:花都区妇幼保健院(胡忠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22
10461

对于早产儿(胎龄<37周)来说,第一口奶不仅是生命的初始滋养,更是开启健康未来的关键钥匙。然而,由于早产儿生理特点特殊,母乳喂养面临更多挑战,我们从科学角度解析早产儿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操作要点及常见问题,帮助宝妈建立信心,守护宝宝健康成长

早产儿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早产儿(胎龄<37周)因器官发育不成熟,面临更高的感染、喂养不耐受和神经发育风险。母乳喂养通过以下机制为早产儿提供关键保护:

1.免疫防御: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如IgA)、乳铁蛋白和溶菌酶可直接中和病原体,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败血症等严重感染风险。

2.营养适配:早产儿母乳蛋白质含量比足月儿母乳高20%-30%,且含更多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如DHA),支持大脑和视网膜发育。此外,母乳中的消化酶和低聚糖促进肠道益生菌定植,减少腹胀和呕吐。

3.降低过敏风险:母乳中的蛋白质与婴儿免疫系统相容性高,可降低湿疹、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发生率。

4.促进情感联结:母乳喂养通过皮肤接触和气味刺激,激活早产儿的感官系统,稳定生命体征,减少哭闹,同时缓解母亲的焦虑情绪。

早产儿母乳喂养的操作要点

喂养频率与方式

(1)按需哺乳:早产儿胃容量小(初生仅5-10ml),需每2-3小时哺乳一次,包括夜间。若吸吮力弱,可用吸奶器挤出母乳后通过杯喂、勺喂或乳旁加奶器辅助喂养。

(2)延长哺乳时间:每次哺乳单侧乳房15-20分钟,确保宝宝吃到后奶(脂肪含量高),满足热量需求。

喂养姿势与技巧

(1)半卧位或橄榄球式:将宝宝头部和颈部托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呛奶。哺乳时让宝宝含住大部分乳晕,而非仅乳头。

(2)控制流速:若乳汁分泌过快,可用手指轻压乳晕上方减缓流速,防止宝宝呛咳。

(3)观察反应:哺乳时密切关注宝宝面色、呼吸和吞咽节奏。若出现呛奶,立即暂停并拍背,必要时调整姿势或咨询医护人员。

母乳强化与营养补充

(1)母乳强化剂:当早产儿体重<1800g或生长缓慢时,需在母乳中添加强化剂(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以提高能量密度。强化剂需严格按比例调配,避免过量或不足。

(2)维生素D补充:早产儿体内维生素D储存不足,纯母乳喂养者需每日补充400-800IU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

母亲健康管理

(1)频繁挤奶:母婴分离时,产后1小时内开始手挤奶或使用电动吸奶器,每2-3小时一次,以维持泌乳量。

(2)均衡饮食:多摄入优质蛋白(如鱼、禽、蛋)、水分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影响母乳质量。

(3)情绪支持:焦虑情绪可能抑制泌乳反射,母亲需保持充足睡眠,必要时寻求家人或专业人员的心理支持。

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常见问题

吸吮力弱,无法直接哺乳

(1)原因:早产儿口腔肌肉未发育成熟,吸吮-吞咽-呼吸协调性差。

(2)解决方案:出生后立即进行“袋鼠式护理”(皮肤贴皮肤),刺激觅食反射;使用非营养性吸吮(如干净手指或安抚奶嘴)锻炼口腔肌肉。

(3)逐步过渡:先通过杯喂/勺喂补充母乳,待宝宝吸吮力增强后尝试直接哺乳。

母乳不足或泌乳延迟

(1)原因:母婴分离导致泌乳反射启动延迟,或母亲营养不足、睡眠不足。

(2)解决方案:应每2-3小时挤奶一次,夜间也需坚持,以模拟宝宝的吸吮频率;新鲜母乳室温保存4小时,冷藏4天,冷冻6个月。解冻时用流动温水加热,避免微波炉破坏营养。注意: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催乳素或中药(如通草、王不留行)促进泌乳。

喂养不耐受(腹胀、呕吐、胃潴留)

(1)原因:早产儿胃肠蠕动慢,母乳中的乳糖或蛋白质可能引起消化不良。

(2)解决方案:减少每次哺乳量,增加喂养次数;哺乳后竖抱宝宝拍嗝,以减少气体吸入。若症状持续,需排查乳糖不耐受或牛奶蛋白过敏,必要时使用特殊配方奶。

总之,早产儿的母乳喂养是一场“爱的接力”,需要宝妈、家庭和医疗团队的共同参与。若遇到困难,请及时寻求NICU医护人员或哺乳顾问的帮助,你并不孤单!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