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监测是日常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家用血糖仪凭借便捷、快速的特点,成为患者自我监测的重要工具。然而,许多患者可能不知道,采血部位选择、消毒方式、试纸保存等细节,都可能让测量结果产生偏差。本文将结合临床实践与权威指南,为糖尿病患者梳理居家测血糖的关键操作细节,帮助大家精准掌握血糖动态。
测血糖前的准备:细节决定准确性
1.工具检查与校准
试纸匹配性:血糖仪与试纸型号必须完全一致。不同品牌或型号的试纸可能采用不同技术(如葡萄糖脱氢酶法、葡萄糖氧化酶法),若混用会导致结果偏差。例如,某品牌血糖仪若使用其他品牌试纸,误差可能超过20%。
试纸有效期与保存:试纸需避光、密封保存,避免受潮或高温。开封后的试纸建议在3个月内用完,且每次使用前需检查包装是否完整。若试纸受潮,其化学反应灵敏度会下降,导致测量值偏低。
血糖仪校准:新仪器首次使用、更换电池、怀疑结果异常或仪器跌落后,均需校准。校准方法通常为输入试纸编码(部分智能仪器可自动识别)或使用校准液测试。
2.采血部位选择
推荐部位:无名指、中指或小指的指尖两侧。此处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疼痛感较轻,且血液丰富。避免在指尖中心或指腹采血,因这些区域神经密集,疼痛更明显。
轮换原则:长期在同一部位采血可能导致局部硬结或感染。建议采用“轮换法”,如今天测左手无名指,明天换右手中指,以减少组织损伤。
3.消毒与采血技巧
消毒剂选择:仅使用75%医用酒精消毒,避免含碘消毒液(如碘伏)。碘离子会与试纸中的酶发生反应,导致结果虚高。消毒后需等待酒精完全挥发(约30秒),否则残留酒精可能稀释血液,影响结果。
采血方法:采血前可温水洗手或轻柔按摩手指,促进血液循环。用采血笔垂直刺入皮肤(深度根据皮肤厚度调整,通常为2-3毫米),避免挤压指尖。若出血不畅,可从指根向指尖轻推,但不可过度挤压,否则可能混入组织液,导致结果偏低。
测血糖中的操作:规范流程减少误差
1.血液采集与试纸接触
弃用第一滴血:第一滴血可能混有组织液或消毒剂残留,建议用干棉签擦去,使用第二滴血进行测试。
试纸吸血方式:将试纸吸血口轻触血滴,让血液自然吸入。避免用力挤压试纸或反复涂抹血液,否则可能破坏试纸反应层,影响结果。部分仪器需在吸血后立即移开手指,具体操作需参考说明书。
2.读数与记录
等待时间:不同仪器显示结果的时间不同(通常为5-30秒),需耐心等待。提前移开试纸或仪器可能导致读数不完整。
结果记录:建议记录血糖值、测量时间(如空腹、餐后2小时)、饮食或运动情况,以便医生评估血糖波动规律。例如,若患者餐后血糖持续偏高,医生可能调整药物剂量或饮食建议。
测血糖后的维护:延长仪器寿命
仪器清洁与存放
清洁方法:用干棉签擦拭仪器表面血迹,避免使用酒精或清洁剂,以防腐蚀电路。定期检查仪器充电口或电池仓,防止灰尘堆积。
存放环境:血糖仪需存放在干燥、阴凉处(温度10-40℃,湿度<80%),避免阳光直射或高温(如汽车内)。极端温度可能损坏仪器传感器,导致结果失真。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1.测量值与医院结果不符
可能原因:医院通常采用静脉血检测,而家用仪器测指尖毛细血管血,两者本就存在差异(静脉血血糖值通常比毛细血管血低约10%)。此外,仪器未校准、试纸过期或操作不当也可能导致偏差。
解决方法:若怀疑仪器准确性,可携带仪器到医院,同步采集静脉血和指尖血进行对比。若偏差超过15%,需联系厂家检修或更换仪器。
2.血糖波动大,如何调整监测频率
稳定期患者:若血糖控制良好(空腹<7mmol/L,餐后2小时<10mmol/L),可每周选择1-2天监测完整血糖谱(空腹、三餐后2小时、睡前)。
波动期患者:若近期血糖不稳定(如频繁低血糖或高血糖),需增加监测频率,如每天监测4-7次(包括空腹、三餐前后、睡前及夜间3点),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结语
家用血糖仪是糖尿病患者管理血糖的“好帮手”,但只有规范操作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从采血部位选择到仪器维护,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参加医院组织的血糖监测培训,或通过正规渠道学习操作视频,确保每次测量都能真实反映血糖水平。记住,精准监测是科学控糖的第一步,只有掌握正确的“测糖术”,才能更好地守护心脏健康,远离糖尿病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