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艺  单位:四川省儿童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6
4369

夜深人静,孩子又尿床了。看着湿漉漉的床单和沮丧的孩子,许多父母既心疼又焦虑:孩子都这么大了,为什么还总尿床?是身体有问题吗?这其实是儿童期常见的夜遗尿(NE),俗称“尿床”,指5岁及以上儿童,每月至少发生2次睡眠中不自主排尿,并持续3个月以上。据统计,约5-10%的7岁儿童存在这个问题。

尿床,不仅仅是“水喝多了”那么简单。夜遗尿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原发性(PNE),指孩子从未有过持续6个月以上的不尿床期;另一种是继发性(SNE),指孩子曾有过6个月以上的不尿床期,之后再次出现尿床。它的成因复杂多样,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孩子大脑夜间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不足,导致夜间产生的尿量超过了膀胱容量;或者孩子可能存在膀胱容量偏小或功能不稳定,存不住尿或容易过度收缩;也可能是孩子存在睡眠觉醒障碍,难以被尿意唤醒。此外,遗传因素也很重要,如果父母一方有尿床史,孩子出现夜遗尿的风险也会增加。令人意外的是,便秘也是常见诱因之一,因为直肠内堆积的粪便会压迫膀胱影响其功能。而在继发性遗尿中,心理社会因素如压力、家庭环境变化等往往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尿床带来的不仅是清洗床单衣物的额外负担,对孩子心理的“隐形伤害”更需引起重视。长期尿床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与焦虑,害怕被发现、被嘲笑,甚至拒绝参加在外过夜的集体活动。夜间频繁遗尿还会干扰孩子的深度睡眠,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而深度睡眠是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长期睡眠不佳可能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产生潜在影响。同时,频繁的就医和夜间照料也可能打乱家庭的正常生活节奏,给整个家庭带来压力。

如何科学地帮助孩子摆脱尿床困扰呢?基础的生活调整是治疗的基石。建议引导孩子养成规律饮水的习惯,白天保证充足水分摄入,但在睡前2-3小时要严格限制饮水。同时进行定时排尿训练,白天每隔2-3小时提醒孩子排尿一次,睡前务必排空膀胱,帮助建立规律的排尿反射。积极管理排便,治疗便秘,保持肠道通畅也至关重要。家长的态度尤为关键,减少责备,营造轻松、支持的家庭环境,能有效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

当基础调整效果不足时,医生通常会推荐一线治疗方案:遗尿警铃或药物。遗尿警铃是国际儿童尿控协会推荐的首选。它的原理是在孩子尿床时通过感应器触发警铃唤醒孩子,帮助建立“膀胱胀满-大脑觉醒”的条件反射。这种方法特别适合每周尿床≥2次且家庭配合度高的孩子,但需要家长和孩子有足够的耐心,通常需要坚持使用6-8周才能逐渐见效。使用时无需额外睡前限水,家长也不要提前唤醒孩子打断其睡眠周期。在医生指导下,也可考虑药物治疗。去氨加压素能模拟抗利尿激素,有效减少夜间尿量,起效相对较快,特别适合“夜间多尿型”的患儿。对于膀胱容量小或功能不稳的孩子,医生可能会开具M受体拮抗剂(如索利那新),但需注意其可能引起口干、便秘等副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支持与引导是孩子成功的关键。家长要积极告诉孩子尿床不是他的错,很多孩子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帮助孩子卸下心理包袱。坚持记录详实的“排尿日记”,包括每天的饮水时间、排尿时间及尿量,能为医生精准判断遗尿类型和制定个性化方案提供重要依据。若孩子7岁后仍频繁尿床,或伴有日间尿急、尿频、尿痛、便秘等情况,务必及时带孩子到儿童肾脏科或泌尿专科就诊,排除尿路感染、糖尿病、脊柱发育问题等潜在疾病。

值得欣慰的是,大部分夜遗尿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辅以科学的干预措施,都能逐渐康复。请用理解和耐心陪伴孩子度过这个阶段,这份来自家庭的爱与支持,正是帮助孩子走出“湿漉漉”困境的最温暖而坚实的力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