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春林  单位:射洪市太和街道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2025-10-15
28

在现代社会,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简称“三高”)已成为主要健康威胁。我国每4个成年人中有1人患高血压,每10人中有1人患糖尿病,高血脂患病率超40%。“三高”借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损伤等共同病理基础形成恶性循环,使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飙升3-5倍,因此必须综合管理以实现1+1+1>3的防控效果。

“三高” 为何必须共管

共同根源:代谢紊乱

“三高”共享“代谢紊乱”核心问题。长期高油高糖饮食、久坐、肥胖引发胰岛素抵抗,导致高胰岛素血症,既促进血管收缩、水钠潴留(升血压),又增加肝脏胆固醇合成(加重高血脂)。

恶性循环:病情加剧

高血脂形成血管斑块,降低血管弹性;高血糖损伤内皮,增加斑块破裂风险;高血压进一步破坏血管结构,三者相互促进,形成难以打破的闭环。

风险叠加:后果严重

仅患高血压者心梗风险增2倍,若合并高血糖、高血脂,心梗风险飙升至6.16倍,脑卒中风险达7.41倍,单一控制无法阻断整体风险,共管至关重要。

“三高”共管的三大核心策略

生活方式干预:共管的基石

生活方式调整是“三高”防控的“天然良药”,需贯穿全程。

1.饮食:遵循“三减三增”。减盐(每日<5克)、油(每日25-30克,选植物油)、糖(每日<25克);增全谷物(占主食1/3)、深色蔬菜(每日300-500克)、优质蛋白(每周2-3次鱼,每日1个鸡蛋、1杯牛奶)。

2.运动:坚持“三五七原则”,即每周运动5次、每次30分钟,心率达到(170-年龄)。优先选择快走、游泳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高血压患者应避免憋气动作,糖尿病患者宜在餐后1小时运动。

3.体重与作息: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BMI 18.5-23.9,每月减重2-3斤可降血压5-10mmHg,同步改善血糖血脂;保证7-8小时睡眠(23点前入睡),戒烟限酒(男性酒精≤25克/日、女性≤15克/日)。

药物管理:个体化是关键

若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指标仍不达标,需启动药物治疗,核心是“精准匹配、避免冲突”。

1.精准选药: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首选ACEI/ARB类(如依那普利);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者,首选CCB类(如氨氯地平)。糖尿病一线用药为二甲双胍,合并心血管病者优先用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高血脂首选他汀类(如阿托伐他汀),高危人群LDL-C需<1.8mmol/L。

2.规避误区:勿因“无症状”停药;不必过度担忧副作用(如他汀类肌肉酸痛发生率仅2%-3%);慎用可能与药物冲突的保健品。

3.定期监测:服药后每月查血压、血糖,每3个月查血脂、肝肾功能,并根据结果调整方案。

精准监测:掌握达标关键指标

1.核心指标目标:

①血压:每日早晚各测1次,取7天均值,一般<140/90mmHg(合并糖尿病者<130/80mmHg);

②血糖:空腹4.4-7.0mmol/L,餐后2小时<10.0mmol/L,每3个月查糖化血红蛋白(目标<7%);

③血脂:LDL-C普通人群<3.4mmol/L、高危人群<1.8mmol/L、极高危人群<1.4mmol/L,每3-6个月查1次。

2.并发症筛查:每年查颈动脉超声、尿常规、眼底,高危者每6个月加查尿微量白蛋白。

全科医生的重要提醒

1.早筛查:“三高”早期无症状,40岁以上者应每年筛查,有家族史、肥胖者应提前至30岁。

2.达标≠正常:化验单“无箭头”不代表达标,需结合个人病史确定治疗目标。

3.家人参与:家人共同培养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有助于监督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结语

“三高共管”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核心策略。通过科学监测、个性化干预和持续管理,患者可显著改善预后。全科医生呼吁:早筛查、早干预、早达标,让“三高”不再成为健康拦路虎!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