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朝敏,王旌  单位:福建省妇幼保健院  发布时间:2025-07-15
4

夏秋季节是儿童感染性疾病的高发期,其中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是两种常见的传染病。由于两者症状相似,许多家长容易混淆。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种疾病的特点、区别及家庭护理方法,帮助家长科学应对。

一、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的共同点

1.病原体相似: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尤其是柯萨奇病毒(如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71)。

2.高发人群: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托幼机构的儿童。

3.传播途径:通过飞沫、接触传播(如粪便、疱疹液、被污染的玩具等)。

4.季节性:夏秋季(5-7月、9-10月)高发。

二、如何区分两种疾病?

虽然症状相似,但关键区别在于疱疹的位置和全身症状: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的特征对比:

1.疱疹位置:

手足口病:口腔、手、足、臀部等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局限于咽峡部(喉咙后部)

2.发热:

手足口病:多为低热,部分患儿无发热

疱疹性咽峡炎:突然高热(39-40℃),持续1-3天

3.疼痛感:

手足口病:口腔疱疹疼痛,可能拒食

疱疹性咽峡炎:咽痛剧烈,吞咽困难

4.并发症:

手足口病:少数可能引发脑炎、心肌炎等

疱疹性咽峡炎:较少出现严重并发症

三、家庭护理要点

1. 对症处理

退热:体温超过38.5℃可服用退烧药(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缓解疼痛:可用低温食物(如冰酸奶、果泥)减轻口腔不适,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

补液:鼓励少量多次饮水,预防脱水。

2. 隔离与消毒

患儿应居家隔离至少1-2周,避免传染他人。

玩具、餐具等用含氯消毒剂或高温煮沸消毒。

3. 何时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诊:

持续高热不退(超过3天);

精神萎靡、呕吐、肢体抖动(警惕脑炎或心肌炎);

尿量减少、嘴唇干裂(脱水表现)。

四、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虽然常见,但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以下是具体的预防方法:

1. 接种疫苗

目前,我国已有针对肠道病毒71型(EV71)的手足口病疫苗,可预防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尤其是重症病例)。

适用年龄:6月龄~5岁儿童(建议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接种程序:基础免疫2剂,间隔1个月。

注意事项:

该疫苗仅预防EV71病毒,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如柯萨奇A16)。

即使接种疫苗,仍需做好其他防护措施(如手卫生、环境消毒)。

2. 勤洗手,正确洗手

病毒可通过接触传播,因此正确洗手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手段。

1)何时洗手?

饭前、便后

外出回家后

接触患儿或可疑污染物后

2)如何正确洗手?

使用流动水+肥皂/洗手液,揉搓至少20秒(可教孩子唱完一首《生日快乐歌》的时间)。

重点清洁手心、手背、指缝、指尖、手腕。

避免用脏手触摸眼、口、鼻。

3. 避免接触传染源

在疾病流行期(夏秋季),减少感染风险的关键是减少暴露:

1)减少聚集:

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游乐场、早教中心)。

2)避免交叉感染:

不与他人共用毛巾、餐具、水杯等个人物品。

避免接触已知患病儿童。

4. 环境清洁与消毒

肠道病毒在环境中可存活较长时间,因此定期消毒至关重要:

1)重点消毒对象:

儿童常接触的物品:玩具、门把手、桌面、地面等。

餐具、奶瓶等需高温煮沸(100℃ 5分钟以上)。

2)推荐消毒方式:

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按说明书稀释后擦拭物体表面,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净。

紫外线消毒:适用于玩具、衣物等(注意避免直射眼睛和皮肤)。

阳光暴晒:衣物、被褥等可晾晒4~6小时。

5. 增强免疫力

良好的免疫力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或减轻症状:

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摄入(如新鲜蔬果、牛奶、鸡蛋)。

充足睡眠:儿童每天应保证10小时以上的睡眠。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但避免过度疲劳。

五、总结

疱疹性咽峡炎:以突发高热、咽部疱疹为主,通常病情较轻。

手足口病:疱疹分布更广,少数可能发展为重症。

两种疾病均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患儿1-2周可自愈。家长需密切观察病情,科学护理,必要时及时就医。

温馨提示:若孩子确诊,请及时通知学校或托幼机构,避免疫情扩散!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15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7-22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
2025-06-27
来源:肇庆市高要区...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