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换季时节,不少家长都会发现孩子反复咳嗽、气喘、呼吸急促,甚至在夜间因呼吸不畅而惊醒。这种“季节性发作”的现象,往往不是普通感冒那么简单,而是儿童哮喘的典型表现。哮喘作为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近年来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但公众对它的认知仍较为有限。
哮喘不是普通咳嗽,而是慢性气道炎症
哮喘的本质是气道的慢性炎症。孩子的气道对外界刺激反应过度,轻微变化如气温、灰尘、花粉,就可能引起气道收缩、黏液分泌增多,从而导致咳嗽、气促、喘息等症状。
儿童哮喘有时并不出现典型“喘息”,而以夜间咳嗽、运动后气促为主,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反复支气管炎”或“小感冒”。一些患儿合并湿疹、过敏性鼻炎或有家族过敏史,这类孩子更容易发展为哮喘。
哮喘虽然不能完全治愈,但可以通过规范管理有效控制。早期识别、规范治疗,是防止病情加重的关键。
换季为何高发?从环境到免疫的多重挑战
每逢春秋交替,哮喘发作频率显著升高,这一现象并非偶然。从气候变化到过敏原暴露,再到病毒感染,换季期间儿童面临多重呼吸系统挑战,是哮喘高发的重要时期。
首先,换季时气温波动剧烈,早晚温差大。冷空气可直接刺激气道,引起气道收缩与黏膜损伤,触发哮喘发作。同时,室内外空气干燥,也使得呼吸道黏膜易受损,降低了对外界刺激的耐受性。
其次,春季花粉、秋季霉菌和尘螨浓度显著升高,是诱发哮喘的常见过敏原。这些过敏原一旦被孩子吸入,便可能在其高度敏感的气道中激起强烈的免疫反应,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从而引发持续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
再者,换季期间也是呼吸道病毒传播的高峰,如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会引发上呼吸道感染。这类病毒可破坏气道上皮细胞屏障,使得气道对外界刺激更加脆弱。此外,病毒感染本身也会激活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加重哮喘症状。据研究显示,80%以上的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与病毒感染有关。
综上,气候不稳、过敏原增多和病毒活跃三重因素交织,使得换季成为哮喘发作的高风险期。家长一旦注意到孩子频繁咳嗽、呼吸费力、夜间惊醒等情况,应高度警惕哮喘的可能性,及时就医评估。
科学管理是关键,规范用药与环境控制同等重要
儿童哮喘的治疗目标不仅是缓解症状,更重要的是控制炎症、减少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和防止气道结构性损伤。因此,科学系统的长期管理策略至关重要,主要包括规范用药、环境干预与定期随访三方面。
在药物治疗方面,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目前国际指南推荐的首选长期控制药物,其通过直接抑制气道炎症,达到减少发作频率的目的。与口服激素不同,吸入治疗药物作用于局部,剂量低,副作用小,适合长期使用。家长不应因“激素”二字而盲目担心。对于症状较重或控制效果不佳者,还可联合使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辅助药物。短效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则主要用于急性发作时的缓解,但不应频繁依赖。
除了药物治疗,生活中的环境控制也不可或缺。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防止哮喘发作的重要手段。家庭应尽量减少尘螨滋生,比如定期清洗床上用品、减少毛绒玩具、保持室内通风换气。对于有明确花粉过敏史的孩子,花粉季应减少户外活动,外出佩戴口罩;对宠物毛屑过敏者,则应尽量避免与动物接触。
此外,家长还应配合医生建立个体化的“哮喘管理计划”,学会识别哮喘发作前兆,如咳嗽加重、运动后易喘、夜间频繁咳醒等,并掌握应急处理方法。定期到医院复查肺功能和评估控制水平,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策略,维持病情稳定。
儿童哮喘虽是一种慢性疾病,但并非无法控制。只要家长科学认识、积极配合、规范治疗,大多数患儿都可以过上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不受哮喘困扰。尤其是在换季这种易发的时段,更需提高警惕,把握干预时机。孩子的每一次咳嗽、喘息,可能都是身体在发出“呼救信号”。我们每一位家长,都应成为孩子健康呼吸的守护者,让他们在每一次呼吸中都充满自由与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