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儿科门诊,常听到家长焦急询问:“孩子肺炎反复不好,听说支气管镜能‘洗肺’,这安全吗?”实际上,这种被通俗称为“洗肺”的医疗操作,医学全称为支气管肺泡灌洗术(BAL),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的重要手段。
支气管镜与“洗肺”
支气管镜本身是内窥镜设备,通过口腔或鼻腔插入气管,医生可直观观察气道内部结构,用于诊断或治疗。而“洗肺”是支气管镜的延伸技术——在支气管镜引导下,向肺泡内注入无菌生理盐水并立即回抽,通过反复冲洗清除分泌物、病原体或异物,同时收集灌洗液进行病原学检测。
核心区别:支气管镜是工具,灌洗术是结合该工具的治疗技术,二者不可等同。
哪些情况需要“洗肺”?儿童适应症明确
适应症:肺部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经常规治疗疗效不佳、常规检查后病原不明,疑有特殊病原感染、混合病原感染或耐药菌感染,以及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和医院内感染肺炎);下呼吸道内生性异物的清除(分泌物、黏液栓、血凝块等);非感染性肺部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免疫缺陷儿童肺部弥漫性或局限性浸润的病原诊断。
禁忌症:父母或监护人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严重心肺功能减退者;严重心律失常;持续高热且亟须行支气管镜检查者,可将体温降至38.5℃,以防高热惊厥;活动性大咯血者、严重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营养不良,不能耐受手术者。
从术前评估到术后监测
儿童支气管肺泡灌洗术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全程约30~60分钟,分为以下步骤:
1.术前评估。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及胸部CT检查,以便更精确地确定病变部位,评估潜在的出血风险。术前禁食禁水:轻饮料:2小时;母乳:4小时;牛奶、配方奶、流质易消化食物:6小时;脂肪类固体食物:8小时;新生儿及婴儿禁食2小时可酌情考虑静脉输注含糖液体及电解质溶液;所有行BAL的患儿在吞咽反射恢复前(术后约2小时)需禁食水。
2.麻醉与体位。采用静脉全身麻醉,患儿处于睡眠状态,无痛苦感。取仰卧位,肩部垫高使颈部伸展,便于支气管镜插入。
3.支气管镜插入与灌洗量。医生经口腔或鼻腔插入支气管镜,依次观察气管、支气管及亚段支气管。灌洗量应根据体重进行调整,对于体重<20kg的儿童,灌洗液的总量3ml/kg,分成3等份进行灌洗;对于体重≥20kg的儿童,每次灌洗量为20ml,最大灌洗量约3ml/kg。儿童BAL中,每次灌洗液的回收率应为≥40%。
4.术后监测。恢复室观察2小时,监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术后2小时内禁食禁水,防止呛咳;之后试饮温水,无不适后可进食温凉流食(如米汤、藕粉)。
风险与安全性:专业操作下风险可控
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是相对安全的微创技术,但任何侵入性操作均存在潜在风险,需严格把握适应症:
1.麻醉风险。全身麻醉可能引发呼吸抑制、低血压,需由经验丰富的麻醉师监护。
2.术中并发症。气道黏膜损伤:少量出血或痰中带血,通常可自愈。喉痉挛或支气管痉挛:罕见但严重,需立即处理。
3.术后反应。发热:灌洗可能触发炎症反应,24小时内多自行消退。肺部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可大幅降低风险。
术后护理:家长需掌握的关键细节
术后护理直接影响恢复效果,家长需配合以下措施:
1.休息与活动。术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气道黏膜水肿加重。保持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2.呼吸道管理。避免用力咳嗽或拍背排痰(术后24小时内),以防黏膜出血。雾化吸入可缓解咳嗽、稀释分泌物。
3.饮食调整。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如鸡蛋羹、清汤面),避免辛辣、油腻食物。母乳喂养婴儿可正常哺乳,但需少量多次。
4.观察与随访。监测体温、呼吸频率及痰液性状,若出现高热、呼吸困难或痰中带血,立即就医。术后1~2周复查胸部CT,评估肺部病变吸收情况。
理性看待“洗肺”技术
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是重症肺炎的“救命绳”,但并非所有肺炎都需要。轻症患儿通过抗感染治疗即可康复,盲目灌洗可能增加不必要的风险。
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是儿童呼吸疾病诊治的“精准武器”,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已获临床验证。家长无需过度恐慌,但需充分了解适应症、风险及术后护理要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