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玲  单位:遂宁市中心医院病理科   发布时间:2025-06-20
2

引言:癌症诊断并非仅依靠先进影像设备。一块微小的组织切片,往往是揭开疾病真相的关键所在。病理医生借助显微镜,解读组织中的秘密,探寻癌细胞的踪迹。这份工作兼具侦探的敏锐与艺术家的细腻,既需细致入微的观察,又离不开专业精准的判断。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病理医生如何透过显微镜,依据组织形态、细胞变化等线索,为患者做出准确的癌症诊断。

一、微观世界里的癌症线索:病理医生如何揪出癌细胞

癌症诊断常常始于一块微小的组织样本。无论是通过肠镜活检获取的肠道黏膜,还是经肺穿刺得到的肺部结节组织,这些看似很小的样本,却是揭开癌症真相的关键钥匙。病理医生正是借助这些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寻觅癌变的蛛丝马迹。

当患者体内出现可疑病灶时,临床医生一般会采用活检或穿刺的方式取样。活检组织可能源自胃镜、肠镜检查部位、宫颈等;而针对肺部病灶,细针穿刺技术较为常用。获取的组织需依次经过固定、脱水、包埋和切片处理,再进行染色,制成可供显微镜观察的切片,至此,病理医生的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在显微镜下,正常组织细胞排列整齐有序,形态规则,核分裂罕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癌细胞呈现出诸多非典型特征:细胞形态变得不规则,细胞核增大,染色质粗糙,核仁突出,甚至会出现异型的多核细胞。此外,癌细胞排列杂乱无章,常突破组织边界,侵犯周围正常组织。比如,在肠镜活检样本中,病理医生可能会看到肠道黏膜被肿瘤细胞侵蚀破坏,腺体结构紊乱,伴有腺体异型增生以及核分裂像增多;在肺穿刺标本中,若为腺癌,常呈腺样排列,或单个癌细胞漂浮于黏液中,细胞核增大、染色深且核仁清晰。

然而,并非所有组织样本都会呈现典型的病理特征。由于取样受限、标本过小、坏死组织占比高等因素,部分活检样本存在诊断难题。有统计表明,某些部位的活检样本中,约10%因组织不充分或破碎而无法确诊,在肺穿刺组织中这种情况更为常见。因此,病理医生在检查过程中,不仅要专注观察病变情况,还需评估样本质量,必要时提醒临床医生再次取样,以保障诊断的准确性。

二、从组织样本到诊断报告:病理诊断背后的科学流程

一块小小的组织,从被取出到最终形成诊断报告,背后有着一系列严谨且科学的流程。每一个环节都与诊断的准确性息息相关,是病理医生与技术人员协同合作的成果。

首先是组织取材环节,由临床医生操作,包括胃镜活检、肠镜活检、肺穿刺等操作。组织采集后,需立刻放入固定液(通常为10%中性福尔马林)中,防止细胞结构遭到破坏。固定时间的把控尤为关键,时间过短,组织无法充分固定;时间过长,组织会变脆,影响后续切片质量。

接下来是脱水、包埋和切片步骤。组织在脱水机中通过酒精梯度脱水,再经二甲苯透明等一系列的处理,最后用石蜡包埋。包埋后的组织块由切片机切成约4微米厚的薄片,并转移至载玻片上,等待染色。

染色是病理诊断的核心步骤之一。最常用的是苏木精 - 伊红(HE)染色法,苏木精将细胞核染成蓝紫色,伊红将细胞质和背景染成粉红色,通过染色,病理医生能清晰分辨细胞结构和组织形态。若怀疑是特殊类型的肿瘤,还会追加特殊染色或免疫组化染色,这些方法可显示特定蛋白或结构,有助于确定肿瘤的来源与类型。

染色完成后的切片,交由病理医生阅片。医生需仔细查看组织的结构、细胞的形态、核分裂等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肿瘤浸润、坏死等信息。经验丰富的病理医生通常能快速判断组织的良恶性,甚至进一步进行分型。但遇到疑难病例时,可能需要组织会诊,或借助免疫组化、特殊染色、分子病理等方式进一步确认。

最后,病理医生依据观察结果撰写病理诊断报告,内容涵盖病变类型、肿瘤分型、分级等关键信息。对于部分病变,报告还可能包括免疫组化结果、分子检测报告等。这份报告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如手术、放疗、化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也为患者后续的预后评估提供科学参考。

结语

病理诊断虽不处于临床一线,但在癌症确诊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从微小的组织样本到最终的诊断报告,病理医生以专业和严谨的态度,为患者揭示病变的真实情况。每一张切片背后,都是科学流程与细致观察的融合,更是患者生命走向的重要指引。通过了解病理医生的工作,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癌症诊断的科学性,认识病理科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与意义。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6-20
来源:云南省曲靖市...
2025-05-30
来源:百色市第二人...
2025-04-01
来源:​广东省河源...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3-28
来源:柳州市中西医...
2025-07-02
来源:上海市白茅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