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命降临,本该是全家喜悦的时刻,但有些宝宝出生后皮肤、眼睛发黄,变成了“小黄人”,这让家长们忧心忡忡。这种现象就是新生儿黄疸,它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情况。了解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家长更好地应对,帮助宝宝健康成长。接下来,就为大家全面解析新生儿黄疸,以及如何避免宝宝成为“小黄人”。
一、认识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简单来说,就是宝宝血液里一种叫胆红素的物质增多了,导致皮肤、黏膜和巩膜(眼白部分)发黄。胆红素是红细胞衰老、死亡后分解产生的。正常情况下,肝脏会处理胆红素,将它排出体外。但新生儿的肝脏功能还不完善,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比较弱,所以胆红素容易在体内堆积,引发黄疸。
根据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和原因,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大部分宝宝都会出现;而病理性黄疸则可能是由疾病引起,需要及时治疗。区分两者,对宝宝的健康至关重要。
二、生理性黄疸:常见的“小插曲”
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宝宝出生后 2 - 3 天出现,4 - 6 天达到高峰,7 - 10 天逐渐消退。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可能出现得更早、持续时间更长,有的甚至会持续 3 - 4 周。
生理性黄疸的宝宝,除了皮肤、眼睛发黄外,一般情况良好,吃奶、睡眠、精神状态都正常,体温、大小便也没有异常。这是因为宝宝出生后,身体的红细胞大量分解,产生的胆红素超出了肝脏初期的处理能力,但随着宝宝肝脏功能逐渐成熟,胆红素会被慢慢代谢排出,黄疸也就自然消退了。
虽然生理性黄疸是正常现象,但家长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密切观察宝宝黄疸的变化情况。如果黄疸出现过早(出生后 24 小时内)、消退过晚、退而复现,或者黄疸程度过重,皮肤黄染进展过快,就要警惕是否是病理性黄疸。
三、病理性黄疸: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
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比较复杂,常见的有新生儿溶血病、感染、胆道闭锁等。新生儿溶血病多发生在妈妈是 O 型血,宝宝是 A 型或 B 型血的情况下,母子血型不合,妈妈体内的抗体攻击宝宝的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分解增多,胆红素生成过多。感染,如宫内感染、出生后败血症等,也会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引发黄疸。而胆道闭锁则是因为宝宝的胆管发育异常,胆红素无法正常排出,在体内大量堆积。
病理性黄疸的宝宝,除了黄疸症状明显外,还可能伴有精神萎靡、嗜睡、不爱吃奶、体温异常、呕吐、腹泻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过高的胆红素可能会透过血脑屏障,损害宝宝的大脑神经细胞,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智力发育迟缓、听力障碍、运动障碍等严重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一旦怀疑宝宝是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治疗。
四、如何避免宝宝成为“小黄人”
1. 孕期做好检查
准妈妈在孕期要按时进行产检,通过血型检查、抗体检测等,及时发现可能导致新生儿溶血病的因素。如果存在血型不合等问题,医生会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在孕期进行干预治疗,降低宝宝发生溶血病的风险。
2. 预防感染
宝宝出生后,要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定期通风换气。家长在接触宝宝前后,要洗手、更换干净的衣服,避免将病菌带给宝宝。尽量减少宝宝与患有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疾病人员的接触。同时,按照计划及时给宝宝接种疫苗,增强宝宝的免疫力,预防感染性疾病引发的黄疸。
3. 保证充足喂养
鼓励妈妈进行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免疫活性成分,有助于宝宝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促进胆红素排出。宝宝出生后,要保证充足的喂养,让宝宝多吃多排。一般来说,新生儿每天应保证 8 - 12 次的喂奶次数。如果宝宝吃奶不好,排便减少,胆红素就容易在体内积聚,加重黄疸。
4. 中药熏洗干预
根据中医学理论,选择具有解毒、泻火功能的中药,将选好的中药用水煎煮,过滤后取汁液,待药液降至适宜温度后进行熏洗。熏洗过程中选择舒适的布料直接蘸取汁液擦拭皮肤,黄疸显著的部位可以持续擦洗10-15分钟。常用的方剂包括:茵陈30g、栀子10g;金银花20g、黄柏10g;茵陈20g、郁金20g、黄柏10g、金银花20g;茵陈50g。
新生儿黄疸虽然常见,但只要家长了解相关知识,做好预防和观察,就能帮助宝宝顺利度过这个阶段,远离“小黄人”困扰。当发现宝宝出现黄疸时,不要过于紧张,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必要时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为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