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51在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备受关注。然而,有一种常以“骨痛”为表现的疾病却常常被忽视,骨破坏容易导致患者自发性骨折、残疾甚至死亡,这就是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60岁以上群高发,公众对它缺乏认识。据研究统计,患者从出现骨痛到诊断明确为多发性骨髓瘤的平均时间是1年,约2/3的患者以“骨痛”就诊,约50%的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发生骨折,超过50%的患者在确诊时疾病已处于中晚期,因此,多发性骨髓瘤延迟诊断率高,致残率高,危害大。目前,多发性骨髓瘤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但公众对其知之甚少,为了提高认识,本文将以“骨痛”为切入点,揭开多发性骨髓瘤的面纱,帮助公众实现早期发现和科学应对多发性骨髓瘤,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
一、什么是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也就是“癌症”,以破坏身体的扁骨为主要表现之一,由于是多处部位受影响,累及身体许多部位骨头,导致骨量丢失形成骨质疏松,甚至导致自发性骨折,因此称为多发性骨髓瘤。有很少一些病人骨髓检查正常,只有一处骨骼受损,则称为“孤立性骨髓瘤”。大多数患者骨骼破坏并非“局部损伤”,而是全身性的骨骼受影响,呈“灶性”分布病灶,因此被称为“多发性”的骨髓肿瘤。骨髓瘤目前无法彻底治愈,但经过科学、合理治疗,许多患者在确诊后几年,甚至数十年都能如正常人一样正常生活,甚至可以按照慢性疾病来进行管理。
二、骨骼破坏:骨痛,是骨骼破坏的“警示信号”,别把“骨痛”错当“骨质疏松”或“缺钙”来治疗
骨骼出现“溶骨性破坏”是多发性骨髓瘤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最常表现为“骨痛”。这种破坏并非均匀发生,而是形成穿凿样骨缺损(X光片显示骨骼如虫蚀状),常见于脊椎、骨盆、肋骨、颅骨等扁骨部位。骨破损严重时,患者可能因轻微咳嗽导致肋骨骨折,或弯腰时突发脊椎压缩、断裂出现截瘫。一旦发生严重的骨折,对患者来说将是致命性的问题。
面对“骨痛”,老百姓常以为是“缺钙”或“骨质疏松”,在药店购买“钙片”进行补钙,殊不知这是多发性骨髓瘤骨破坏的表现——骨痛,由于没有及时就诊最终导致诊断延迟。因此,一旦出现“骨痛”需高度警惕是否患了“骨髓瘤”。
三、如何发现骨骼的“隐形杀手”——骨髓瘤细胞
早期诊断十分重要,进行常规体检起到早发现的作用。多发性骨髓瘤有一个实验特征,就是通过血清检测出存在异常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一旦检测出M蛋白,可通过“骨髓穿刺”或“骨髓活检”等对患者进行确诊检查发现骨髓瘤细胞,明确是否为有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一旦确诊为有症状的骨髓瘤,随即及时启动治疗。骨髓穿刺或骨髓活检检查项目简单、安全,对身体无严重风险,老年均可以耐受。
四、多发性骨髓瘤的预防胜于治疗
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是发现疾病的重要手段,具有以下因素者,推荐进行M蛋白的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多发性骨髓瘤。
1.年龄≥50岁。
2.直系亲属中有血液肿瘤病史或其他肿瘤病史。
3.不明原因出现“骨痛”者。
4.不明原因有“贫血”者。
5.不明原因有“肾功能异常”者
6.常规体检有“心脏、消化、神经功能”异常者。
结语
多发性骨髓瘤除了“骨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外,也有“贫血、肾功能异常”等表现,但是“骨痛”“骨骼破坏”是“沉默的危机”和“无声的缓慢骨骼崩塌”,最常被公众忽视,需要提高对骨髓瘤的认识,不能放松对“骨痛”等信号的警惕。诊断了多发性骨髓瘤,及时进行规范治疗与科学护理,患者完全可以实现长期生存。因此,骨骼的每一次“隐痛”,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早一步行动,就多一份生的希望。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