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要发病群体。病毒攻击神经系统,导致不可逆的瘫痪甚至危及生命。幸运的是,自从疫苗问世以来,这种病的传播已在全球大幅减少。
一、疫苗如何激发“防御系统”:预防从根源开始
脊髓灰质炎疫苗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口服的减毒活疫苗(OPV),另一种是注射用的灭活疫苗(IPV)。无论哪种形式,其核心作用就是“训练”人体免疫系统提前识别脊灰病毒,在感染发生前就做好防御准备。当疫苗进入体内后,虽然其中的病毒已被削弱或灭活,不会引起真正的疾病,但它依然具备足以刺激免疫系统的“识别信号”。身体会产生专门对抗脊灰病毒的抗体,一旦日后遇到真正的病毒入侵,这些抗体就能迅速出击,防止病毒在体内扩散,特别是阻止其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避免造成瘫痪等严重后果。减毒活疫苗具有额外优势,它能在血液中建立保护,还能在肠道内产生局部免疫力。肠道的“第一道防线”如果建立起来,病毒根本无法完成传播链条,自然也就无法引发疾病。因此,疫苗并不只是让个体“有抵抗力”,而是从源头阻断病毒的活动空间,预防效果更加全面深入。
二、群体免疫如何构建“保护圈”:疫苗是集体安全的关键
一个孩子接种了疫苗,能保护他自己;但如果大多数孩子都接种了疫苗,则能保护整个社区,这就是“群体免疫”。群体免疫指的是当人群中有足够比例的人对某种疾病具有免疫力时,即使个别个体未接种疫苗,病毒也很难找到“宿主”传播,因而整体发病率大幅下降。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要想真正消除脊髓灰质炎,群体免疫覆盖率需达到90%以上。这就意味着每一位家长带孩子去接种疫苗,不只是为了自家孩子好,也是在为邻居、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构筑“健康屏障”。值得关注的是,脊灰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播能力,通常借由粪-口途径在人群中隐匿扩散。一旦免疫覆盖率下降,病毒就有可能卷土重来,造成爆发,历史上曾有国家因中断疫苗接种而导致疾病反弹。因此,哪怕一个国家已多年未见脊灰病例,只要疫苗接种一松懈,病毒仍可能乘虚而入。为了形成稳固且持久的群体免疫力,必须持续规范地开展疫苗接种工作,让脊灰病毒“无处藏身”。
三、接种策略优化“时间窗口”:打好每一针疫苗是关键一步
在我国现行的儿童免疫程序中,婴幼儿从出生后满2月起便要按规定时间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标准程序包括:2月龄、3月龄、4月龄和4岁各接种一剂,总共四针,完成后可建立稳固的免疫屏障。疫苗接种并非一针见效,而是循序渐进地“增强记忆力”,让孩子体内的免疫系统不断巩固、完善识别能力。任何一针的遗漏、延迟甚至中断都会削弱免疫效果,为病毒留下可乘之机。另外,接种方式的科学转型也是保障效果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家逐步将接种策略从口服疫苗(OPV)过渡到注射疫苗(IPV),原因在于,减毒活疫苗虽然效果好,但极罕见情况下可能引发疫苗相关性麻痹。而灭活疫苗则更加安全可靠,适合在疫情控制良好地区广泛使用。这种调整并非“可有可无”,而是结合流行病学趋势、国际经验和安全性考量做出的精准部署。家长也应了解,疫苗接种过程中需遵循知情同意或规范记录等基本流程,确保接种前后孩子身体状况良好。
小儿麻痹症曾让无数儿童失去行走能力,甚至造成终身残疾。如今,得益于科学的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体系,这种可怕的疾病已经被牢牢控制在“笼子”里。但“笼子”的锁并非永远牢固,它需要每一位家长的积极配合、每一次按时接种的坚持,才能确保病毒不会重返人间。疫苗不是一种可选项,而是通往健康成长的“必修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