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焦虑情绪。焦虑情绪是人类的一种常见情绪体验,如:出门时,想自己有没有关好电源,担心会不会失火;身体有些不舒服,治疗未见好转,想自己是不是得重病;外出坐车,想着会不会出车祸;携带贵重物品时,想着会不会遗失;上班迟到,想着会不会被批评、扣工资等。但当这种“想太多”的状态持续加重,甚至影响到正常生活时,就需要警惕是否已经发展成了焦虑症。那么,如何区分焦虑情绪和焦虑症?又该如何判断自己的“想太多”是否需要治疗呢?
焦虑情绪
焦虑情绪就像生活中的调味剂,适度的焦虑能让我们更加警觉,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比如,考试前的紧张能让我们更专注地复习,面试前的忐忑能促使我们做好充分准备。这些都属于正常的焦虑情绪,它们通常会在特定情境下出现,随着情境的改变而逐渐缓解。
典型表现
情境性:焦虑情绪往往与特定的情境相关,比如即将到来的考试、重要的工作汇报、与陌生人的社交场合等。当这些情境过去后,焦虑情绪也会随之减轻。
短暂性:焦虑情绪通常持续时间较短,可能只是几个小时或几天。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可能会感到心烦意乱、坐立不安,但不会对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可调节性:通过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如深呼吸、运动、听音乐等,焦虑情绪往往能够得到缓解。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焦虑,并主动采取措施来应对。
然而,如果焦虑情绪持续超过2周,或者出现以下情况,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1.频繁出现坐立不安、心慌、手抖、出汗等躯体症状,且找不到明显的原因。
2.对日常活动的兴趣明显减退,如以前喜欢的电视节目、社交活动等,现在都不想参与。
3.睡眠质量严重下降,经常难以入睡、多梦、易醒,导致白天精神萎靡。
焦虑症
当焦虑情绪失去控制,持续存在且严重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时,就可能发展为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包括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种临床相。患者的大脑就像一个过度敏感的警报器,即使没有真正的危险,也会不断地发出警报信号,让患者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恐惧的状态中。
核心症状
过度担心:焦虑症患者会对未来可能发生、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事件过度担忧,这种担忧往往是毫无根据的,明知不必要,但他们却无法控制。比如,担心自己会突然生病、失业、遭遇意外等,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些担忧上;部分患者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担心什么,阵阵莫名惶恐;可出现晚上难以入睡、睡中易惊醒、白天注意力难以集中等。
躯体症状:焦虑症常常伴随着各种躯体症状,如头晕、头痛、胸闷、气短、心悸、胃肠不适等,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这些症状会让患者感到非常痛苦,但去综合医院检查却往往查不出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其他症状:部分焦虑症患者伴有抑郁症状(闷闷不乐、唉声叹气等)、强迫症状(控制不住想些不好的事情)、惊恐发作(濒临灾难性结局的害怕和恐惧感)等,其思维方式往往存在偏差,患者容易过高估计小概率负性事件出现的频率(如家人外出未归,患者会出现坐立不安,担心出车祸、担心遇到意外等),把中性或积极的事件曲解成消极、灾难的事件(如别人无意的一个眼神、一句话,患者会想自己言行是不是不当,得罪了对方,担心日后对方为难自己等)。
焦虑症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持续6个月以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存在过度焦虑,且这种焦虑难以控制。
2.焦虑情绪(为将来的不幸烦恼、感到心中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与现实情境不相称,或者没有明确的现实原因;运动性紧张(坐卧不宁、肌肉紧张、无法放松、头痛、手抖)。
3.伴随躯体症状,如心慌、出汗、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等。
4.焦虑情绪导致患者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出现明显的损害。
5.焦虑情绪不是由于躯体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冠心病、低血糖等)、其他精神疾病(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等)和药物(如使用甲状腺素、茶碱等;或突然停用酒精、安眠药)所致。
治疗决策
心理治疗:健康教育,让患者明白疾病的性质,促使患者焦虑发作时对焦虑体验有正确的认识,防止加重焦虑发作;放松疗法(如松弛训练和呼吸控制训练)对焦虑症有益,当个体全身放松时,血压、心率等会出现与焦虑状态逆向变化,达到缓解焦虑的作用,如生物反馈疗法、音乐疗法、瑜伽都与之接近、疗效相仿;认知行为治疗:通过改变患者对事物的一些歪曲认知并进行认知重建。
药物治疗:目前可使用的药物有多种,如安眠药(可快速控制患者焦虑症状,但使用不当,有出现药物依赖的可能)、抗焦虑药和具有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药等。
总之,焦虑情绪和焦虑症虽然都表现为“想太多”,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焦虑情绪是正常的心理反应,而焦虑症则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精神心理疾病,也是一种可治愈的精神专科疾病,需要到精神专科接受规范、合理、适度、综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