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洪涛  单位:秦皇岛市第一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10
894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也就是我们的心脏像个“力气变小的水泵”,无法像健康那样把血液源源不断地送到全身。这样一来,身体里的多余水分就容易“聚积”在组织和肺部,产生气喘、水肿等不适,有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科学地管理每天喝下去和排出去的水分,也就是“出入量”,就成了心衰患者恢复和自我照护中的一件大事。可以说,把好“喝”与“排”这道关,就像给心脏装上了一个“安全阀”,让它工作更加轻松,也让患者的生活更有保障。

具体到日常生活中,对于心衰患者来说,学会记录和管理“喝”(入量)和“排”(出量)至关重要。什么是“入量”?就是指你一天中摄入的各种液体,比如喝的水、汤、牛奶、饮料,甚至稀粥、冰激凌等富含水分的食物,都要细心累加。而“出量”呢?主要就是尿液的排出,有时还包括呕吐、腹泻带走的水分,以及大量出汗时的损失。管理方法其实很简单:准备一个带刻度的水杯和尿壶,每次喝下的液体、每次排尿的量都记录下来,用本子或者手机备忘录,每天算一算总量。一般医生建议,除非有特殊情况,心衰患者每天的液体摄入量要控制在1500到2000毫升之间,做到不多不少,并且严格听从医生的具体建议,这样才能真正减轻心脏负担。

不仅要做好“喝”与“排”的记录,心衰患者还需要学会自我观察,及时发现身体水分是否“积”多了。一项简单有效的自检方法,就是每天起床后称体重,保持时间和穿着的一致性。如果几天内体重突然增加,比如2公斤以上,就要警惕体内水分潴留。另外,还要注意观察身体各部位,比如小腿、脚踝等,有没有变肿,按压皮肤后凹陷是不是恢复得慢。再比如,原本活动时不怎么喘,现在走一点路就气短、晚上不能平躺、夜里咳嗽加重,这些都可能是身体的“喝”多了、排得少了,心脏压力变大的信号。这时要尽快联系医生,千万不要自己随意停药或者增减药量。

最后,大家还需要掌握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应对方法和就医时机。如果遇到炎热天气、剧烈运动、腹泻或呕吐等导致大量丢失水分的情况,是否要临时增加饮水,一定要事先和医生沟通,不能擅自决定。还有一些危险信号需要特别注意:比如呼吸突然变得特别困难,甚至说不出话;只能半躺、不能平躺;下肢甚至肚子、背部都出现明显水肿;尿量明显减少甚至一天几乎没有尿。这些都是心衰加重、体液严重失调的表现,需尽快就医。总之,科学管理每天的“喝”与“排”,是心衰患者自我照护的重中之重。患者和家属只要齐心协力,把好出入量这个“健康闸门”,就能帮助心脏减轻压力,让每天的生活更轻松、更安心。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