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平方  单位:达州市大竹县中医院 内镜室  发布时间:2025-10-17
366

胃镜检查时,若发现胃黏膜表面有突起的“小疙瘩”,医生通常会告知患者存在胃息肉。这一诊断常引发担忧:是否需要立即手术切除?实际上,胃息肉的处理并非“一刀切”,需结合息肉大小、性质、患者症状及病理结果综合判断。

胃息肉的“身份”:良性为主,但需警惕风险

胃息肉是胃黏膜的良性隆起性病变,多数由慢性炎症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或生活习惯(如长期饮酒、高盐饮食)引发。其类型多样,以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最常见,恶变概率较低;腺瘤性息肉则存在一定癌变风险,尤其是直径超过1厘米、表面不光滑或伴有异型增生的病例。

哪些情况需要切除

息肉体积“超标”

直径超过0.5厘米的胃息肉建议切除。原因在于:

潜在风险:体积较大的息肉可能因摩擦、食物刺激导致出血或溃疡;

增长隐患:部分息肉会随时间增大,增加癌变概率;

症状影响:体积较大的息肉可能引发腹胀、嗳气、上腹隐痛等不适。

处理方式:通过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圈套器套扎或氩离子凝固术等微创手段摘除,创伤小、恢复快(通常10-15天可恢复正常饮食)。

病理提示“高危信号”

若活检病理显示以下情况,需积极干预:

腺瘤性息肉:尤其是管状腺瘤或绒毛状腺瘤,癌变风险较高;

异型增生:细胞形态异常,提示癌前病变;

广基息肉:基底较宽、无明确蒂部的息肉,难以通过胃镜完全切除,可能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外科手术。

处理原则:根据息肉范围和深度选择手术方式,确保切缘干净,防止残留。

患者症状明显

若胃息肉引发以下症状,切除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消化道出血:如黑便、呕血;

梗阻表现:息肉位于胃出口(幽门)附近,导致呕吐、腹胀;

持续疼痛:药物治疗无效的上腹不适。

注意:症状与息肉大小不一定成正比,需结合内镜表现综合判断。

哪些情况可暂不切除

息肉体积小且无症状

直径小于0.5厘米、表面光滑、无溃疡的胃息肉,若患者无腹胀、腹痛等症状,可暂不处理,但需定期随访:

复查频率:每6-12个月复查胃镜,监测息肉大小和形态变化;

伴随治疗:若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根除治疗;胃酸过多者可用抑酸药(如奥美拉唑)保护胃黏膜。

特殊类型息肉

胃底腺息肉:多与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相关,停药后可能缩小,癌变风险极低;

炎性纤维性息肉:由慢性炎症引发,抗炎治疗后可能消退。

处理建议:优先治疗原发疾病(如胃炎、溃疡),再评估息肉是否需要切除。

术后管理:切除≠万事大吉

病理确认“性质”

切除的息肉需送病理检查,明确是否为恶性或存在癌变倾向。若确诊为早期胃癌,可能需追加胃部分切除或全胃切除术。

定期复查防复发

术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胃镜,观察切缘是否复发。

稳定后:每年复查一次,尤其是有腺瘤性息肉病史者。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避免高盐、腌制、辛辣食物,减少胃黏膜刺激。

习惯:戒烟限酒,规律三餐,避免暴饮暴食。

感染控制: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完成规范四联疗法,治疗后复查呼气试验。

总结:理性看待胃息肉

胃镜发现胃息肉无需恐慌,但需重视。是否切除应由医生根据息肉大小、性质、患者症状及病理结果综合判断。对于体积小、无症状的息肉,定期随访即可;对于体积大、有癌变风险或引发症状的息肉,及时切除是预防恶变、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记住:胃息肉是“可防可控”的疾病,科学管理比盲目恐慌更重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