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7术后伤口护理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促进组织修复,缩短恢复时间。本指南从清洁消毒、感染预防、愈合促进及特殊伤口护理四个方面提供实用指导。
清洁消毒:伤口护理的“第一道防线”
1.清洁前准备
手卫生:护理前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或使用速干洗手液,并佩戴无菌手套。
物品准备:备好无菌生理盐水、棉球、消毒液、敷料等。
2.清洁步骤
去除旧敷料:从伤口边缘向中心轻轻揭开,若粘连可用生理盐水浸湿后缓慢揭下。
观察伤口:检查红肿、渗液、异味或异常出血,发现异常立即联系医生。
生理盐水冲洗:从伤口中心向外环形冲洗,动作轻柔,避免直接冲击伤口。
消毒处理:用棉球蘸取消毒液,从伤口中心向外消毒5-10cm,重复2-3遍,避免消毒液流入伤口。
干燥伤口:用无菌纱布轻轻蘸干伤口周围皮肤,为伤口愈合创造微湿环境,但需避免过度湿润。
3.清洁频率
普通伤口:每日清洁1次,渗液多时每日2次。
高感染风险伤口(如糖尿病足、肥胖患者):遵医嘱增加清洁次数。
感染预防:细节关键
1.保持敷料干燥清洁
选择合适敷料:根据伤口类型选用无菌纱布、藻酸盐敷料或含银离子或抗生素的敷料。
及时更换敷料:敷料浸透、污染或移位时立即更换。术后前3天每日更换,之后视伤口情况调整。
避免直接接触:更换敷料时用镊子夹取无菌物品,勿直接用手接触伤口。
2.防止污染与交叉感染
个人卫生:保持伤口周围皮肤清洁,勤换内衣避免汗液、尿液污染。
环境控制:病房每日通风,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床单位。家属探视时需佩戴口罩。
宠物隔离:术后1周内避免宠物接触伤口,防止动物毛发或唾液引发感染。
3.警惕感染信号
伤口红肿范围扩大,伴灼热感;渗液增多,呈黄色、绿色或脓性;伤口散发异味;体温≥38.5℃,伴寒战或乏力。若出现上述任一症状,请立即就医。
愈合促进:营养与活动并重
1.营养支持
蛋白质:每日摄入1.2-1.5g/kg体重的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豆制品),促进胶原蛋白合成。
维生素C:每日摄入100mg维生素C(如柑橘、青椒),增强血管弹性,促进伤口愈合。
锌:每日摄入15mg锌(如瘦肉、坚果),加速细胞分裂和免疫功能。
水分:每日饮水1500-2000ml,保持体液平衡,促进代谢废物排出。
饮食禁忌:术后1周内避免食用辛辣、海鲜等易致敏食物,减少烟酒摄入。
2.适度活动与休息平衡
早期活动:术后24小时可在床上进行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
逐步下床:根据手术类型,术后1-3天在家属搀扶下短距离行走,促进血液循环。
避免剧烈运动:伤口愈合前(2-4周)避免提重物、跑步或跳跃,防止伤口裂开。
充足睡眠: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睡眠时采取半卧位或侧卧位,减少伤口受压。
3.生活习惯调整
戒烟:尼古丁会收缩血管,减少伤口血供,延迟愈合。
防晒:伤口愈合后3个月内避免暴晒,防止色素沉着。
特殊伤口的护理要点
1.糖尿病患者的伤口护理
血糖控制:空腹血糖≤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减少高血糖对免疫功能的抑制。
定期检查:每日观察伤口边缘有无发黑、渗液增多,警惕糖尿病足溃疡。
2.肥胖患者的伤口护理
减压:用泡沫敷料或减压垫,减少伤口摩擦。
防潮:用吹风机低温吹干伤口周围,以防止真菌感染。
3.老年患者伤口护理
防跌倒:下床活动时应使用助行器,以防止伤口撕裂。
简化护理:将敷料、消毒用品放置在方便拿取的地方,以减少弯腰、攀爬等动作。
结语
术后伤口护理需注重细节,从清洁消毒到感染预防,再到营养支持与活动管理,每一步都关乎愈合质量。患者及家属需严格遵循护理指南,定期复诊,让伤口在无菌、营养、适宜的环境中顺利愈合。如有疑虑,及时联系医生,切勿自行处理。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