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桃  单位:四川友谊医院内分泌科  发布时间:2025-08-06
3557

一、骨质疏松症究竟是什么?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简单来说,正常的骨骼像坚固的 “大厦”,而骨质疏松时,这座 “大厦” 里的 “砖块”(骨量)减少,“水泥”(骨微结构)也被破坏,变得摇摇欲坠,轻轻一碰就可能 “坍塌”(骨折)。

(一)发病原因复杂多样

内分泌因素: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吸收速度远超骨形成,导致骨量快速流失,骨丢失速度可达男性的3倍。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过多,加速骨代谢;库欣综合征中皮质醇异常升高,抑制成骨细胞活性,都可能引发骨质疏松。

营养因素:长期钙摄入不足,无法满足骨骼生长和维持需求;维生素D缺乏,影响肠道对钙的吸收,使骨骼难以获得足够的钙质补给。

生活方式:长期缺乏运动,骨骼得不到足够的应力刺激;吸烟、过量饮酒干扰骨代谢;长期大量饮用咖啡、碳酸饮料阻碍钙吸收。

药物因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可能会影响骨代谢,导致骨量减少。

二、哪些人容易 “中招”?

绝经后女性:雌激素的减少让她们成为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50岁以上绝经后女性患病率显著升高。

老年男性:随着年龄增长,70 岁以上老年男性骨量流失加速,也容易患上骨质疏松。

内分泌疾病患者:患有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库欣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的患者,由于激素紊乱,患病风险增加。

长期用药人群: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影响骨代谢药物的人。

低体重人群:体重过低,身体储备的营养物质不足,不利于骨骼健康。

有家族史者:骨质疏松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有患者的人要格外注意。

三、骨质疏松症的危害

骨折风险大增: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骨折,50岁以上女性半数面临首次骨折风险,髋部骨折最为危险,1年内死亡率达20%,即便幸存,也仅有半数患者能恢复原有功能。

慢性疼痛:患者常常被腰背部、四肢等部位的慢性疼痛困扰,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和睡眠质量。

心理问题:长期患病带来的身体不适,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降低生活幸福感。

四、如何诊查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检测:这是诊断骨质疏松的关键检查,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测量髋部、腰椎等部位的骨密度。T 值是常用判断标准,T 值≥ - (一)0 为正常;- 2.5<T 值<-1.0 为骨量减少;T 值≤ - 2.5 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观察骨骼形态,发现椎体压缩性骨折、四肢骨折等,但对早期骨质疏松不敏感;CT能更清晰呈现骨骼结构;MRI可用于鉴别诊断,判断是否存在其他骨骼病变。

实验室检查:检测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了解钙磷代谢情况;检查维生素D水平,判断是否缺乏;检测甲状旁腺激素(PTH),排查甲状旁腺功能异常;检测骨转换标志物,辅助评估病情和治疗效果。

五、骨质疏松症多源于日常疏于防范。

(一)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

均衡饮食:多吃牛奶、豆制品、鱼虾等高钙食物,搭配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或适当补充维生素D,保证每日钙摄入量800-1000mg,维生素D3为10-15μg(400-600IU)。

适度运动:慢跑、快走、跳绳等负重运动,能刺激骨形成;使用哑铃、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增加骨负荷;老年人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增强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

改变不良习惯: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和碳酸饮料的摄入,避免熬夜,保持规律作息。

家居安全:家中地面保持干燥,铺设防滑垫,楼梯、卫生间安装扶手,减少跌倒隐患。

(二)药物治疗是关键

抗骨吸收药物:双膦酸盐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缓骨量流失,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RANKL抑制剂(地舒单抗)阻断破骨细胞活化,适用于不耐受双膦酸盐的患者。

骨形成促进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特立帕肽)刺激成骨细胞,增加骨密度,适合高骨折风险者,但治疗时间一般不超过2年。

个体化用药:糖尿病患者可选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降糖同时保护骨骼;绝经后女性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雌激素补充疗法或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骨质疏松症貌似可怕,但常被疏于防范。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积极预防和治疗,让骨骼健康陪伴我们一生。如果有任何疑问,随时咨询专业医生,守护骨骼健康,从现在开始。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