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丹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icu  发布时间:2025-08-06
1572

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外,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家属捧着保温桶匆匆赶来,桶里是熬了数小时的老火靓汤、浓稠的米油,或是自认为“大补”的鸡汤、鱼汤。但在医护人员眼中,这些“爱心餐”有时却暗藏风险:不恰当的营养支持,不仅无法帮助患者康复,甚至可能加重病情。神经重症患者,无论是因脑出血、脑梗死还是严重颅脑损伤入院,其身体状态与普通患者大不相同。他们常伴随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或因应激反应出现代谢紊乱、消化功能减弱。此时,营养支持不是简单的“吃得多、补得好”,而是需要根据个体情况精准调整。以下几种常见的“爱心餐”误区,正是许多家属容易踩的“坑”。误区一:汤比肉有营养,喝汤就能补身体

在传统观念里,“汤是精华”的认知根深蒂固。许多家属每天变着花样熬汤:排骨汤、鸡汤、鱼汤,甚至加入中药材煲制“补汤”,认为喝汤能让患者快速恢复体力。但事实上,汤里的营养远没有想象中丰富。以最常见的排骨汤为例,熬煮两小时后,汤中溶解的主要是水分、脂肪、少量氨基酸和矿物质,而排骨中90%以上的蛋白质仍留在肉里。神经重症患者常因意识障碍或吞咽困难无法正常进食固体食物,若长期只喝汤,看似“补充了水分”,实则摄入的蛋白质、维生素严重不足,反而会加速肌肉流失、免疫力下降。更危险的是,浓肉汤中的脂肪和嘌呤含量极高,可能诱发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加重患者代谢负担;若患者存在吞咽反射减弱,汤类液体还可能误入气管,引发吸入性肺炎。

正确做法:优先选择“匀浆膳”或“要素膳”等医学营养配方食品。这类食物经过特殊加工,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营养素按比例混合,质地均匀细腻,既便于吞咽,又能保证营养全面。若患者可少量进食固体食物,可将肉类、蔬菜剁碎后与主食混合煮软,避免单纯喝汤。

误区二:患者没胃口,逼着多吃“有营养的”

神经重症患者常因颅内压增高、药物副作用或疾病本身影响,出现食欲下降、进食量减少。家属甚至强迫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但人体有自我保护机制——当胃肠道无法耐受时,强行喂食反而会引发呕吐、胃潴留,严重时可能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进入气管,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此外,神经重症患者的代谢状态并非“越补越好”:部分患者因应激反应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身体会优先消耗自身肌肉供能;若此时盲目增加营养摄入,未被利用的营养反而会转化为脂肪堆积,加重胰岛素抵抗,影响后续康复。

正确做法: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首先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胃肠耐受性:若存在吞咽障碍,需通过鼻胃管或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若可经口进食,从少量稀糊状食物开始(如米糊、藕粉),观察是否出现腹胀、呕吐,再逐步增加量和稠度。同时,可通过调整食物口味(如添加少量柠檬汁、蜂蜜)刺激食欲,但需避免过甜、过咸或辛辣刺激。

误区三:只盯着“补”,忽视“排”

长期卧床的神经外科患者,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是便秘。家属总认为“便秘是因为吃少了”,于是进一步减少饮食量,或只给患者喂白粥、清汤面。但他们没注意到,患者肚子越来越胀,甚至用力排便时,监护仪上的颅内压数值也在飙升——这对脑出血或脑外伤患者来说,可能诱发脑疝等严重并发症。便秘的背后,是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白粥、清汤面虽然好吞咽,但缺乏残渣,无法刺激肠道蠕动;蔬菜、水果被煮得稀烂,膳食纤维也被破坏殆尽。大便堆积在肠道里,不仅会让患者腹胀、痛苦,还可能产生氨、硫化氢等毒素,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脑部,加重脑损伤;用力排便时,腹压升高会导致颅内压波动,对脆弱的脑组织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正确做法:在保证营养的同时,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把芹菜、胡萝卜切碎后加入粥中,或选择带皮的水果(如苹果、梨)打成果泥;如果患者可耐受,可少量添加亚麻籽粉、奇亚籽(富含膳食纤维和Omega-3脂肪酸,有助于神经保护)。同时,可在医护指导下使用缓泻剂(如乳果糖)或腹部按摩(顺时针轻揉腹部),帮助改善排便。营养支持,需要“精准”而非“盲目”。

神经重症患者的康复,是一场与疾病的“持久战”,而营养支持是这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粮草”。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