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主要累及结肠和直肠黏膜层,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近年来UC发病率持续上升。
发病机制:
UC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由遗传、环境与免疫因素共同作用引发:
1.遗传易感性:约15%患者有家族史,已发现200多个易感基因位点,这些基因变异会导致免疫系统对肠道菌群的识别出现偏差。
2.环境诱因:高脂高糖的西方化饮食、抗生素滥用等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虽然吸烟对UC有一定保护作用,但从整体健康考虑仍不推荐。
3.免疫异常:肠道黏膜屏障受损,TNF-α等促炎因子过度表达,引发持续性炎症反应。肠道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蛋白(如ZO-1)被炎症破坏后,有害物质易渗入组织,进一步加重炎症。
临床表现:症状与严重程度分级
UC症状包括肠道、全身及肠外表现,临床采用Truelove-Witts标准评估严重程度:
1.典型症状:90%以上患者出现黏液脓血便、腹泻及左下腹绞痛;中重度患者伴有发热、贫血、体重下降。约20-30%患者存在肠外症状,累及关节、皮肤、眼部及肝胆系统。部分患者因关节疼痛无法正常活动,眼部炎症甚至可能影响视力。
2.严重程度分级:轻度患者每日排便<4次,无发热;中度排便4-6次,伴低热;重度排便>6次,便血严重,且伴有高热、贫血等症状。重度患者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出现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诊断方法:多手段精准评估
确诊UC需结合实验室、内镜及影像学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显示贫血和白细胞升高;CRP、ESR等炎症指标异常;粪便钙卫蛋白检测敏感度超90%,同时需排除感染性腹泻。粪便钙卫蛋白由中性粒细胞释放,其水平高低与肠道炎症程度直接相关。
2.结肠镜检查:诊断金标准,镜下可见直肠向近端延伸的连续性病变,黏膜充血糜烂,活检可见隐窝脓肿。通过染色技术,可更清晰观察到隐窝结构的破坏情况。
3.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评估肠壁厚度,CT/MR肠造影判断病变范围,钡剂灌肠已较少使用。超声造影能实时观察肠壁血流灌注,辅助判断炎症活动性。
治疗策略:阶梯式个体化方案
治疗目标为诱导并维持缓解,方案依病情制定。
1.轻-中度活动期:一线使用美沙拉嗪(口服+直肠给药,3.2-4.8g/日);效果不佳时,二线选用糖皮质激素或硫唑嘌呤。美沙拉嗪肠溶片可在肠道特定部位释放,直接作用于炎症黏膜。
2.重度活动期:先静脉用激素(如甲强龙40-60mg/日);无效时采用环孢素或英夫利昔单抗挽救治疗,必要时手术(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英夫利昔单抗首次使用通常在住院期间,需密切监测过敏反应。
3.维持治疗:长期服用美沙拉嗪(≥2g/日)或硫唑嘌呤;难治性病例使用生物制剂(如抗TNF-α类、抗整合素类)或JAK抑制剂(如托法替布)。托法替布作为口服药物,显著提高了患者用药依从性。
长期管理与预后
UC需终身管理。
1.监测:病程8-10年后每1-2年行结肠镜检查,使用生物制剂者定期监测药物浓度。定期监测抗药抗体水平,可及时调整生物制剂治疗方案。
2.生活干预:低渣饮食、补充蛋白质;通过心理调节缓解压力。研究显示,正念冥想训练可使患者焦虑评分降低25%,间接改善肠道功能。
3.疫苗接种: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推荐肺炎球菌及HPV疫苗。免疫功能受抑制的患者,更需通过疫苗预防感染。
4.预后:年轻发病、广泛结肠受累等为不良因素,约15-20%患者10年内需手术。但早期干预可使70%以上患者实现临床缓解,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前沿进展
研究热点包括粪菌移植、S1P受体调节剂(如奥扎莫德)等新型疗法,以及基于药物基因组学的精准治疗;黏膜愈合成为新的疗效评估标准。
结语
UC虽为慢性病,但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多数患者可控制病情。建议定期就医,制定个体化方案,实现长期获益。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