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与孕妇作为特殊人群,用药安全尤为重要。不当用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将简明介绍儿童和孕妇用药中的注意事项与安全指导,帮助大众正确认识和科学应对这一问题。
儿童用药安全要点及常见误区
儿童身体尚未发育成熟,肝肾功能较弱,免疫系统也不健全,因此在用药方面需格外谨慎。首先,家长在给儿童使用药物时应严格遵照医嘱或药品说明书,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擅自停药。儿童对药物的吸收、代谢与成人不同,即使是常见的退烧药、抗生素或感冒药,剂量也要根据体重和年龄精确计算。特别要避免使用成人药物替代儿童药物,因成分和浓度不同,可能造成不良反应甚至中毒。液体药物、糖浆剂型更适合儿童使用,便于吞咽和剂量控制,但家长也要注意保存方式,避免孩子误服。
在实际生活中,儿童用药常见的误区不少。一些家长习惯凭经验用药,认为某种药对上次症状有效,这次就可以继续用,忽视了病因是否相同以及孩子身体的变化。还有人认为“吃得少没关系”“药是补的,多吃没坏处”,这类观念非常危险。滥用抗生素也是儿童用药的一大问题,可能导致耐药性增强、正常菌群失调甚至引起继发感染。另外,使用成人药物对儿童分片服用的做法也不科学,一些药物在分割后可能剂量不准确或药效改变。使用中草药时也应慎重,部分成分对儿童肝脏具有潜在毒性,且难以掌握剂量。
为了确保儿童用药安全,家长应树立科学用药意识。首要原则是“对症、对人、对量”,避免盲目从众或过度依赖所谓“偏方”“保健药”。药品应储存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避免误服和中毒事故。家长在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特别关注适用年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如出现用药后异常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孕期用药风险与科学指导原则
孕期是一个特殊的生理阶段,胎儿的发育过程对外界因素极为敏感,尤其是药物的影响。很多药物可以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可能干扰其正常发育,甚至引起胎儿畸形、流产或早产。孕妇用药必须特别小心,不能随意服用药物,即使是看似“安全”的感冒药、止痛药或中成药,也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不同妊娠阶段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一样,特别是在怀孕早期(前12周)是胎儿器官形成的关键时期,用药风险最大,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现实中,孕妇用药也存在一些常见误区。一些孕妇因担心对胎儿有害而完全拒绝用药,结果导致本应治疗的疾病恶化,反而对母婴健康造成更大威胁。还有的孕妇会轻信网络经验或亲友建议,自行购买药品服用,而忽视了个体差异和用药禁忌。部分中成药虽标榜“天然”“温和”,但其中也可能含有活性成分,对孕期不一定安全。一些慢性病患者在孕期停药或随意更换药物种类,也可能带来风险。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癫痫等疾病,若控制不好,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远超药物本身的副作用。
为了在保障胎儿安全的同时维持孕妇健康,科学合理地用药十分关键。首先,应遵循“医生指导为主”的原则,所有用药前都应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明确药物的必要性与安全等级。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药品监管机构对孕期用药安全等级有明确划分,可作为重要参考。其次,应尽量选择对孕妇安全性较高的药物,并遵循最小有效剂量、最短疗程的原则。定期产检和病情监测也有助于判断是否需要调整药物方案。孕妇还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从源头减少用药需求。
结语
儿童与孕妇用药需格外谨慎,关乎生命安全与健康成长。通过科学指导与合理用药,可以有效避免因误服、滥用或不当使用带来的风险。家长和孕妇应增强用药安全意识,遵循医嘱,远离误区,不盲信经验和偏方。只有在专业指导下规范用药,才能为儿童与孕期母婴健康提供坚实保障,真正做到“安全用药,从我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