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的脑域深处,究竟隐藏了多少未知的奥秘?当感到头痛和头晕的时候,大脑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又是怎样找到那些看不到的疾病呢?如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放射科医生们就像是拿着神奇放大镜的神探,在高科技的成像手段下“打开脑洞”,透过重重障碍,将脑部的每个微小细节都看得一清二楚,为健康保驾护航。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揭开影像探寻大脑秘密的神秘面纱吧。
X光:初探大脑轮廓
X光成像原理是基于不同组织对X射线吸收程度的差异来进行成像的。在X光通过身体时,骨头等密度较高的组织会被更多的射线所吸收,从而使薄膜或检测器显示出白像;而柔软的组织,如脑部,则只会吸收少量的辐射,呈现灰或黑的颜色。然而,对于探究脑部的奥秘,X光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脑部大部分都是软组织,不同区域在X射线下的反差很小,很难区分出脑部的构造,也很难找到微小的病灶,所以在脑部疾病的诊治中很少见,更多是针对与骨头有关的问题,如头骨断裂等。
CT:断层扫描看清大脑内部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X射线成像的进阶版本。它通过围绕人体旋转的X射线管和探测器,从不同的角度来扫描脑部,从而获得信息,并通过电脑重构脑部的X线成像,使医师能够在每个“切片”中观测到脑部的详细情况。CT能够迅速、清楚地反映出血部位、出血量及血块的形状;CT还可以对颅脑创伤引起的颅骨骨折、脑挫裂伤等做出正确的诊断,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依据。但CT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辐射,不能经常做。
MRI:无创的大脑高清影像
MRI(磁共振成像)采用高强度的磁、射频等技术对脑部进行成像。人类组织内的氢核,在外磁场作用下会形成类似于一根细小的磁针,在外加高频电脉冲时,氢核会吸收并与之共鸣,而在此之后,氢核则会发出一系列的能量,这些信号被电脑所接收,再由电脑进行分析,便可得到脑部的细节影像。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其高分辨能力,可清楚地观察脑内灰质、白质及神经纤维束等结构,适用于脑梗塞、脑肿瘤及脱髓鞘疾病的早期诊断。另外,磁共振成像无X光照射,无辐射损伤,安全可靠,适用于多项检测。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人体内放置了金属植入物(如起搏器和金属义齿)的病人,是无法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测的。
PET-CT:发现大脑代谢异常
PET-CT是一种综合了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与CT的诊断方法。PET是基于机体对葡萄糖的代谢机制,通过注射一种具有同位素标志的葡萄糖,使其在脑内的高代谢部位吸收更多的葡萄糖,进而产生高能量的PET显像。而CT可以准确地找到解剖定位,二者相结合,不但可以观察到脑部的构造,也可以观察到脑部的新陈代谢情况。PET-CT是颅内肿瘤良恶性鉴别、复发监测和癫痫灶评估的主要手段。比如对某些病灶较难判定的脑瘤,PET-CT能直接观测到病灶内的代谢物活动,从而为临床确诊奠定基础。同时PET-CT也具有一定的辐射性,并且检查费用比较昂贵。
超声:简单便捷的初步筛查
超声检查是通过对身体内超声的反射来形成图像的。经颅多普勒(TCD)是一种常用的脑部检查方法,其通过测量血流速度、方向及频谱分布来评价脑血管的功能状况,并可判定脑血管有无狭窄、痉挛、闭塞等病变。超声是一种简便、经济、无辐射的检查方法,可用于早期诊断脑血管病变,特别是在紧急状况下,可迅速发现有无脑血管病变。但因超声无法深入到厚度很大的头骨区域,无法有效地显示深层组织,从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小结
通过不同的成像手段,放射科医生就像是多了一只“透视眼”,可以从多个角度、多层次地观察脑部的变化,找到一些肉眼看不到的病灶,为脑部疾病的精准诊疗奠定基础。而在今后,随着科学的发展,将会有更加高级的成像手段被开发出来,从而更好地探索人脑的秘密,保护人们的身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