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高,近年来中青年人群及农村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上升趋势更明显,我国约有超过3亿高血压患者,其中约20%患者即使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血压仍难以达标。
临床上,高血压患者尤其是高血压合并心脑肾并发症的患者,需要终身服用药物治疗,且多数需要联合用药。在临床治疗中,部分使用多种降压药物仍不能有效控制血压的患者,以及不依从和不耐受的患者,对于这些不能有效控制血压的患者,临床医生一直在寻求除药物治疗以外能够长期平稳控制血压的治疗方式,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及研究。
近年来,“经肾动脉去肾交感神经术”(renal denervation,RDN),这种新型的介入诊疗方式在领域内激起层层浪潮,这种非药物治疗可谓高血压患者的福音。目前,RDN主要有三大类,具体包括:①经皮肾动脉超声消融术;②经皮肾动脉射频消融术;③经皮肾动脉化学药物局部注射消融术。
作为治疗高血压的一项前沿性临床技术,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韩素霞教授团队成功完成我院首例“经肾动脉去肾交感神经术”(RDN)。这项微创技术仅需在患者大腿根部做一个小切口,便可助其实现长期稳定的血压控制。这项技术为长期服用降压药效果不理想的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实现了我院高血压治疗的历史性突破。接受手术的患者是一名具有多年高血压病史且服用多种降压药仍控制不佳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手术前,心内科团队对患者进行了精准评估,患者有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适应症,排除了继发性高血压等禁忌症,在影像中心的协助下,精准评估了该手术患者的肾动脉解剖符合手术条件。
手术开始后,在影像中心、超声科和介入诊疗中心团队的支持下,韩素霞教授团队在患者大腿根部做了一个小的切口,通过股动脉鞘送入消融导管,在影像实时引导下,精准定位消融靶点,分步骤释放超声能量,历时1小时余成功完成这台介入手术,为患者解决了长期控制不佳的难题。
术后患者安全返回CCU病房,无特殊不适,护理人员细致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为其提供心理疏导、饮食指导及术后康复锻炼等指导,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有专家形象地比喻,RDN就像给“过度兴奋”的交感神经“降温”,通过超声能量精准作用于肾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以实现长期稳定的血压控制,且无需植入任何器械,不会影响患者日后做其他检查,微创操作,不遗留很大创面。下面我们将进一步介绍RDN:
RDN定义与原理
定义:经肾动脉去肾交感神经术(renal denervation,RDN),是一种非药物治疗顽固性及难治性高血压的新技术,采用射频、超声、冷冻能量及化学药物摧毁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损伤肾动脉外膜上的交感神经纤维,使交感神经兴奋度降低,进而引起动脉血压下降,因此RDN近年来成为我国难治性高血压治疗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原理:肾在参与血压调控中具有重要的双重机制:①交感神经的激活引起肾小动脉血管收缩,使得肾脏有效血流量减少,肾素分泌增加,激活RASS系统,从而引起水钠潴留,最终使得血容量增加,伴随血压升高。②肾脏的缺血、缺氧以及氧化应激等刺激,使得肾脏交感神经激活,进一步激活下丘脑,引起外周交感神经活性增加,最终引起全身血管的阻力进一步增加,伴随血压升高,因此肾脏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与高血压密切相关。消融可阻断神经传导,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改善血管阻力与钠水潴留。
适应症
1.难治性高血压:尽管使用了三种不同类别的降压药物,血压仍然无法控制在目标水平以下的患者;
2.在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降压药物规范治疗1个月后,血压仍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
3.对治疗依从性差或不耐受多个种类降压药物,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
4.肾脏肾小球滤过率eGFR≥45ml/(min・1.73m2),肾动脉CTA或MRA确定肾动脉主干直径≥4mm并且长度≥20mm。
禁忌症
1.肾动脉狭窄>50%的高血压患者;
2.曾行肾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
3.肾脏肾小球滤过率eGFR<45ml/(min・1.73m2);
4.妊娠;
5.多条肾动脉或肾动脉主干直径<4mm或长度<20mm等。
手术步骤
1.麻醉与穿刺:局部麻醉后,经股动脉或桡动脉插入导管。
2.导管引导:在影像学引导下,将消融导管送至肾动脉。
3.能量消融:应用射频、超声波或冷冻能量,在肾动脉内壁多点消融,破坏周围神经。
4.术后处理:拔除导管,压迫止血,监测生命体征。
疗效与证据
关键试验:如Symplicity HTN系列研究显示术后收缩压平均下降约10-15 mmHg,但个体差异较大。
长期效果:近年来改进技术(如多电极导管)后疗效更稳定,SPYRAL HTN-OFF MED试验证实了其降压有效性。
风险与并发症:
常见风险:穿刺部位血肿、疼痛、短暂血压波动。
严重并发症:肾动脉损伤(夹层、狭窄)、血栓形成、肾功能恶化(罕见)。
患者选择与评估
术前评估: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如嗜铬细胞瘤)、肾动脉影像学(CTA/MRA)评估解剖适宜性。
术后管理:持续血压监测,逐步调整药物,定期复查肾功能及血管状况。
RDN术后随访
评估肾动脉结构:术后3、6个月,以后每年行肾动脉超声、CT或MRI检查;②评估肾功能:出院前、术后1-2周及术后3-6个月;③评估血压:每月复查诊室血压,术后1年内1、3、6、12月复查ABPM、以后每半年复查ABPM。
注意事项
非替代治疗:术后仍需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但可能减少剂量或种类。
疗效延迟:血压下降通常在数周至数月后显现,需耐心随访。
未来方向
新技术开发:如血管内超声消融、纳米粒子靶向神经调控。
适应症扩展:研究其在代谢综合征、慢性肾病中的潜在作用。
总结
高血压病是心血管内科最常见的慢性病、多发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急慢性心力衰竭、脑梗死、肾衰竭等并发症。我国是人口大国,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居民生活方式改变,高血压患病率呈上涨趋势,其中2021年,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在3.4亿人左右,位居全球首位。高血压以药物治疗为主,但药物治疗存在依从性差、药物副作用大等问题,而RDN技术的出现,有望解决药物治疗局限性。
RDN为难治性高血压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逐步被循证医学支持。然而,患者需经严格筛选,并与心血管团队充分沟通利弊。随着技术进步和长期数据积累,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