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雄鹰   单位:河池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  发布时间:2025-06-20
3

水是生命之源,安全的饮用水更是维系人类健康的关键防线。然而,自然界的水源往往含有大量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直接饮用可能引发霍乱、痢疾、甲型肝炎等严重疾病。为保障饮用水安全,消毒技术成为水处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这些消毒手段在杀灭有害微生物的同时,也可能产生潜在危害的消毒副产物。

常见的饮用水消毒技术

1.氯气消毒

氯气消毒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饮用水消毒技术之一。其原理是利用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HClO)和次氯酸根离子(ClO-),它们具有强氧化性,能破坏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和酶系统,从而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氯气消毒成本低廉、操作简便,且能在水中形成持续的余氯,保持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防止二次污染。但氯气具有刺激性气味,过量使用会使水产生异味,且对人体呼吸道有一定刺激性。

2.二氧化氯消毒

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消毒剂。它在水中以分子状态存在,不水解,能快速扩散到微生物表面并穿透细胞膜,与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等物质发生反应使其失去活性。二氧化氯对细菌、病毒、真菌等都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尤其对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等氯消毒难以去除的寄生虫有显著作用。同时,二氧化氯消毒不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反应生成三卤甲烷(THMs)等卤代消毒副产物,安全性相对较高。

3.紫外线消毒

紫外线消毒是一种物理消毒方法,利用波长在200-280nm的紫外线照射微生物,破坏其DNA或RNA的分子结构,使其失去繁殖和感染能力。紫外线消毒无需添加化学药剂,不会改变水的化学性质,也不会产生消毒副产物,消毒速度快、效率高。但紫外线对水流的穿透能力有限,无法在水中形成持续的杀菌能力,因此通常与其他消毒方法联合使用,适用于小型供水系统或对水质要求较高的场所。

4.臭氧消毒

臭氧(O3)是一种强氧化剂,其消毒原理是通过自身的强氧化性迅速氧化分解微生物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破坏细胞内的酶系统和遗传物质。臭氧消毒效率极高,能在短时间内杀灭几乎所有的致病微生物,还能有效去除水中的异味、色素和部分有机物。然而,臭氧在水中的分解速度快,无法维持持续的消毒能力,且制备臭氧需要消耗大量电能,成本较高。

消毒副产物的产生与危害

1.三卤甲烷(THMs)

三卤甲烷是氯气消毒过程中最常见的消毒副产物,主要包括氯仿、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和溴仿。当氯气与水中的天然有机物(如腐殖酸、富里酸)或藻类代谢产物等发生反应时会生成THMs。长期饮用含有较高浓度THMs的水可能增加患膀胱癌、直肠癌的风险。

卤乙酸也是氯气与水中有机物反应产生的主要副产物,其中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最为常见。动物实验显示卤乙酸具有一定的肝毒性和肾毒性,还可能对生殖系统和胎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2.溴酸盐

溴酸盐主要产生于臭氧消毒过程中。当水中含有溴离子时,臭氧会将其氧化为溴酸盐。溴酸盐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长期摄入可能导致细胞DNA损伤,增加患癌症的风险。虽然目前饮用水中溴酸盐的限量标准较为严格,但由于其危害的隐蔽性和长期性仍需高度关注。

应对消毒副产物危害的措施

1.优化消毒工艺

水厂应根据水源水质特点选择合适的消毒技术或采用多种消毒技术联合使用的方式。例如,对于有机物含量较高的水源,可先采用活性炭吸附去除部分有机物,再进行消毒,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也可采用二氧化氯替代氯气消毒,降低卤代消毒副产物的产生。

2.加强水质监测

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增加对消毒副产物的检测项目和频率。不仅要监测常规指标,还要重点关注三卤甲烷、卤乙酸、溴酸盐等消毒副产物的浓度,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确保饮用水安全。

3.终端净化处理

家庭用户可通过安装家用净水器,去除水中的消毒副产物和其他有害物质。选择具有反渗透膜、活性炭等过滤功能的净水器能有效降低水中的卤代烃、重金属等污染物含量,提升饮用水品质。

饮用水消毒技术在保障公众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消毒副产物的潜在危害也不容忽视。通过不断优化消毒工艺、加强水质监测和做好终端净化处理,能够在有效杀灭致病微生物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消毒副产物带来的风险,让每一滴水都成为安全、健康的生命之源。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6-20
来源:云南省曲靖市...
2025-05-30
来源:百色市第二人...
2025-04-01
来源:​广东省河源...
2025-03-28
来源:柳州市中西医...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02
来源:上海市白茅岭...
2025-07-04
来源:成都市金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