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突发心脏骤停的危急时刻,每一秒都关乎生死。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4.4万人经历心脏骤停,其中80%发生在公共场所或家庭,但院外心脏骤停的存活率却极低。这背后,一个关键原因便是心肺复苏(CPR)的实施率不足且质量参差不齐。事实上,CPR并非医生的专属技能,而是每个人都能学会的“救命技能”。
为何要全民学CPR
心脏骤停意味着心脏突然停止跳动,血液不再流动,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会在短时间内因缺氧而受损。若不及时进行心肺复苏,4-6分钟内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而专业急救人员往往难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到达现场,因此,现场第一目击者的及时施救至关重要。全民学CPR,不仅能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还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实施CPR的具体步骤
1.评估现场与判断患者状况
在进行CPR之前,首先要确保现场安全,避免在危险环境中进行急救。然后,轻拍患者的肩膀,在两侧耳朵边分别大声呼唤,检查患者是否有反应。同时,观察胸部是否有起伏,耳朵贴近口鼻感受是否有呼吸,触摸颈动脉判断颈动脉搏动。如果判断患者无意识、无呼吸且颈动脉无搏动,应立即呼救并拨打急救电话120,同时尽快取得自动体外除颤仪(AED)。
2.摆放体位与胸外按压
将患者平躺在坚硬、平坦的表面上,如地面或硬板床。确保患者的头部、颈部和躯干处于同一水平位置,以便进行胸外按压。按压点定位于胸骨中下1/3交界处,即两乳头连线中点处。双手叠放,掌根紧贴胸骨,垂直向下按压。成人按压深度至少为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按压频率至少为每分钟100次至120次。每次按压后,要确保胸廓完全回弹,以便心脏充分充盈血液。
3.开放气道与人工呼吸
按压30次后,需要开放气道。通常采用仰头抬颏法来开放气道,即一手置于患者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手指置于患者下巴下方并向上抬起。清除患者口腔内的异物和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然后,进行人工呼吸。对于成人患者,通常采用口对口呼吸法。操作者一手的拇指和示指捏住患者的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向患者口内吹气,每次吹气时间应大于1秒,并观察患者的胸廓是否有起伏。每次吹气后,要松开捏住鼻孔的手,让患者自然呼气。
4.持续CPR与评估效果
按照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交替进行,一般是30:2,即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持续进行CPR直到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或急救人员到达并接管患者。在进行几个循环的CPR后,应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反应情况。如果患者仍未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则继续进行CPR。如果现场有AED设备,应立即打开并遵照其语音提示进行操作,尽早除颤。
CPR的注意事项
按压力度与深度:按压时要确保力度适中,使胸廓下降5-6厘米。过轻的按压无法有效泵血,过重的按压则可能造成肋骨骨折等损伤。
按压频率:按压频率应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次。
减少中断:在进行CPR时,要尽量减少中断,保持节奏。中断时间过长会影响复苏效果。
避免过度通气:在人工呼吸时,要确保吹气量适中,避免胃胀气。吹气时间应大于1秒,但不宜过长。
注意患者安全:如果怀疑患者有脊柱损伤迹象,开放气道时应采用推颌法,并避免移动其头部和颈部,以免加重损伤。
CPR与AED的结合使用
AED是一种能显著提高猝死救治率的急救设备。它能够自动分析患者的心脏节律,判定患者是否需要电击除颤,并在必要时给予电击,以恢复正常的心律。在院外心脏骤停的紧急现场,AED与CPR的结合使用就像是一对默契的搭档。AED负责精确打击,CPR则提供持续支持。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一道坚固的生命防线。
生命只有一次,关爱生命,救在身边。全民学CPR,让“救命技能”不再只是医生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