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英  单位:巴中市巴州区妇幼保健院  发布时间:2025-08-29
496

对于新手家长而言,宝宝的睡眠问题常常让人焦头烂额。夜晚本该是全家休息的时光,可不少宝宝却频繁醒来、哭闹不止,不仅影响宝宝生长发育,也让家长身心俱疲。其实宝宝睡眠不安、夜啼并非毫无缘由,大多与生理发育、环境变化、喂养方式或健康状况相关,只要找准原因并科学应对,就能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生理发育因素:宝宝成长过程中的正常反应

宝宝的神经系统和生理机能尚未发育成熟,这是导致其睡眠不安、夜啼的常见原因。婴幼儿大脑皮层兴奋性较高,对周围刺激敏感,即使睡眠中,轻微声响、光线变化都可能让宝宝从深度睡眠转为浅睡眠,进而扭动、哭闹。尤其是3个月以内的宝宝,睡眠周期仅40-60分钟,周期交替时易醒,若无法自主接觉,就会哭闹表达需求。

此外,宝宝生理需求未及时满足也会引发夜啼。饥饿时胃内空虚会让宝宝不适哭闹;排便排尿后,潮湿纸尿裤刺激皮肤,同样影响睡眠。部分宝宝存在“肠绞痛”问题,多在出生后2-4周出现,傍晚或夜间发作,宝宝会突然哭闹、面部涨红、双腿蜷缩,这是因肠道蠕动不规则、胀气导致腹痛,通常4-6个月后会逐渐缓解,家长可通过顺时针轻揉宝宝腹部、飞机抱等方式缓解不适。

环境因素:不适宜的睡眠环境影响睡眠质量

宝宝对睡眠环境要求较高,温度、湿度、光线、声音等变化,都可能打乱睡眠节奏,导致睡眠不安、夜啼。

宝宝体温调节能力弱,适宜睡眠温度为22-25℃,湿度为50%-60%。温度过高会让宝宝闷热烦躁难入睡;温度过低则易受凉引发不适。过于干燥的环境会使呼吸道黏膜干燥,增加感染风险;湿度过高可能滋生细菌、霉菌,诱发皮肤问题,让宝宝睡眠中瘙痒不适,可通过加湿器或开窗通风调节室内温湿度,加湿器需定期清洁避免细菌滋生。

睡眠环境的光线和声音也很关键。宝宝在子宫内处于黑暗安静环境,出生后若光线过亮,会抑制调节睡眠的褪黑素分泌,导致睡眠变浅易醒;突然噪音或持续嘈杂声,会让宝宝紧张恐惧,破坏睡眠状态引发夜啼。

喂养与护理因素:不当方式引发睡眠问题

喂养方式和日常护理不当,也是造成宝宝睡眠不安、夜啼的重要原因。喂养不足会让宝宝夜间因饥饿哭闹;过度喂养则增加肠胃负担,导致消化不良、腹胀、吐奶,使宝宝频繁醒、难入深睡。

喂养后的护理同样重要。宝宝吃奶时可能吸入过多空气,若未及时拍嗝,空气积聚胃肠道会引起腹胀、打嗝甚至吐奶,影响睡眠。拍嗝时可将宝宝竖抱靠在肩头,空心掌从下往上轻拍背部,帮助排出空气。纸尿裤更换不及时、衣物穿着不适也会影响睡眠,比如纸尿裤长时间不换引发红屁屁,衣物过紧限制活动、过厚导致闷热,都会让宝宝睡眠不安。

部分家长有不当哄睡习惯,如长期抱睡、让宝宝含乳头或奶嘴入睡。宝宝会将入睡与这些“依赖物”关联,夜间醒来发现依赖物消失,就无法自主接觉,只能哭闹求安抚,长此以往形成不良睡眠习惯。建议家长逐步减少抱睡频率,尝试在宝宝迷糊时将其放在床上,培养自主入睡能力。

疾病因素:身体不适的“信号”

宝宝睡眠不安、夜啼时,需警惕疾病因素,这是身体不适的“信号”,不及时处理可能延误病情。

常见疾病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呼吸道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胃肠炎、肠痉挛,会让宝宝腹痛、腹泻、呕吐,引发夜间哭闹;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导致鼻塞、咳嗽、发热,鼻塞使宝宝呼吸不畅,可使用生理盐水滴鼻剂软化鼻痂后轻柔清理;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在婴幼儿中常见,会导致宝宝神经兴奋性增高,出现夜间哭闹、多汗、枕秃等,不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还会影响骨骼发育。

皮肤问题也可能导致宝宝睡眠不安。湿疹会让宝宝皮肤红斑、丘疹、瘙痒,夜间瘙痒加重使宝宝抓挠哭闹,可在医生指导下涂抹温和的润肤霜缓解;蚊虫叮咬后的红肿瘙痒包块,同样影响睡眠。家长发现宝宝除睡眠问题外,还伴有发热、呕吐、精神萎靡等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带宝宝就医,明确病因后开展针对性治疗。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